青山乡
地处县域东南部,以山地地形为主,山林占比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80%,是山产品资源富集区。当地成立“山产品合作社”,统收农户采摘的山野菜与中药材,经分拣、晾晒后外销,形成“采摘—收购—销售”的完整链条。生态养殖特色鲜明,“笨鸡”“野猪”采用山林散养模式,肉质紧实,深受市场青睐。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水稻种植集中在河谷小块平原,产量满足本地需求。青山森林公园面积约5平方公里,林木茂密,空气清新,是近郊休闲徒步的选择,乡村公路连接县城,方便山产品运输与游客往来。
永恒乡
位于县域北部,紧邻双河镇,是全县重要的粮食生产乡。耕地面积达9万亩,以黑土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年产粮6万吨,机械化率超90%,“永恒农机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耕作、收割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乡内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与订单农业模式,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保障粮食销路与价格稳定。工业以小型粮食加工厂与农机维修厂为主,服务本地农业生产需求,乡村公路连接双河镇与县城,粮食可通过双河农贸市场快速流通。
抢垦乡
地处县域东北部,因清末“抢垦荒地”的历史背景得名,是寒地水稻主产区。耕地中水田占比达60%,“抢垦大米”生长周期140-150天,得益于长日照与昼夜温差,米粒饱满、口感软糯。特色种植包括蓝莓与万寿菊,蓝莓供鲜食市场,万寿菊则供应果汁与医药企业,形成多元种植结构。乡内设有水稻烘干塔与加工厂,采用标准化加工流程,提升大米品质,S308省道穿乡,方便水稻与特色作物运输。
吉兴朝鲜族满族乡
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朝鲜族占35%、满族占20%,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乡内保留“流头节”等朝鲜族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十五当天,村民举行洗头仪式、长鼓舞表演等活动,满族则保留刺绣、剪纸等传统技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馆”陈列民族服饰、乐器与生活器具,还原传统生活场景。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吉兴大米”因水质与土壤条件,口感软糯,深受消费者认可。工业以大米精加工与辣白菜加工为主,辣白菜采用朝鲜族传统工艺制作,风味独特,吉兴朝鲜族民俗村可体验辣白菜、打糕制作,村内餐馆提供冷面、石锅拌饭等民族美食,乡村公路连接县城,方便游客体验民俗。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先秦至清代)
勃利县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罗泉乡新发村古代房群遗址表明,肃慎人、挹娄人已在此劳动生息,以农耕与狩猎结合的方式繁衍。先秦时期属肃慎,向周王朝进贡“楛矢石砮”,见证早期文明交流。两汉至魏晋时期,此地为挹娄活动区域,已开始使用铁农具,掌握漆器制作技术。南北朝至隋唐,勿吉改称靺鞨,圣历元年(698年)震国创立,后发展为渤海国,勃利属德里府德里镇,成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必经地,这条交通道加强了渤海国与东北亚诸政权的联系。
辽灭渤海后,此地属女真五国部中的越里吉国(今依兰五国城遗址),为五国部城首所在地。金代属胡里改路管辖,农业生产中已使用铁犁,商业活动中流通货币,中原文化影响进一步加深。元代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后归合兰府水达达路,下设军民万户府抚镇北边。明代属奴尔干都司指挥使司,归呕罕河(今倭肯河)卫统辖,朝廷通过卫所制度管理地方。
清代,勃利境长期属三姓辖区,先后归三姓副都院、依兰府及东北路道管辖。清康熙四年(1665年)三姓城建立,雍正九年(1731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范围涵盖勃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勃利境属依兰府,次年东三省总督曾奏请增设勃利县,因财力困难暂行缓设。宣统元年(1909年),勃利属东北路道所辖,清末移民开始涌入,逐步开启农业开发。
近现代时期(民国至今)
民国5年(1916年),地方绅士联名呈请设县,与依兰分治。民国7年(1918年)9月,设治局改为勃利县公署,定为三等县,属依兰道。民国18年(1929年)废除道治,勃利县直隶吉林省管辖。1933年2月,日军与伪军入侵县城,勃利陷入日伪统治。1934年2月,连珠岗一带民众为反对日伪缴收地照与枪支举行暴动,史称“连珠岗暴动”,展现了当地民众的反抗精神;同年12月,勃利县划归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勃利县划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属松江省。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全县动员兵源,组建担架队与后方医院,民众捐献资金支援战争。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勃利县划归合江专区。1957年1月,鸡西县部分乡镇划入;1966年2月,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9月,茄子河、中心河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1968年,属合江地区。1983年11月,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管辖,直至今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