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脉络
古代文化
以肃慎、靺鞨、金代文化为核心,是古代肃慎国的发祥地。肃慎人留下的“楛矢石砮”,展现了早期手工业与狩猎技术水平。唐代渤海国时期,作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中原陶瓷文化与本地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勃利釉陶制作技艺便是这一融合的结晶,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多气氛、多梯次温度烧成,釉料在高温下形成变幻莫测的肌理效果,具有浓郁北方地域特色,2016年被列为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示名录。金代铁犁、唐代铜镜等出土文物,印证了当时农业发展与中原文化的影响,女真石刻、陶文则为研究女真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红色文化
抗联时期,勃利县是中共吉东省委节点城市,东北抗日联军在此开展频繁活动,留下大量红色遗迹。鸡冠砬子抗联密营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小五站镇东方红林场西南,山谷北侧山坡分布18个半地穴式宿营址,山脚下设马厩,总分布面积约平方米,是抗联战士休整与战斗的重要场所。勃利密塞作为日伪军事要塞,是抗联战士抗争的重点目标,见证了侵略者的暴行与民众的反抗。勃利县烈士陵园安葬120余名烈士,每年重要纪念日,当地群众与学生都会前往祭扫。县城博物馆设“抗联展区”,通过实物、图片与视频,系统展示抗联历史,红色文化已成为县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少数民族文化
以吉兴朝鲜族满族乡为核心,朝鲜族与满族文化特色鲜明。朝鲜族保留“流头节”传统,农历六月十五当天,村民通过洗头仪式寓意去除灾祸、迎接吉祥,伴随长鼓舞表演与传统美食制作比赛,热闹非凡。满族则传承刺绣、剪纸等传统技艺,勃利剪纸以彩纸、宣纸为原料,通过剪刻等工序呈现人物、花鸟、生活故事等内容,2015年被列入勃利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晋升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饮食文化中,朝鲜族辣白菜、打糕与满族萨其马等特色美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俗村与文化展示馆则为这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历史人物
- 李红光:抗联创始人之一,1932年在勃利组织反日游击队,带领队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多次袭击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35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勃利县烈士陵园为其设立纪念碑,其事迹被载入县志,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 连珠岗暴动带头人:1934年2月,面对日伪缴收地照与枪支的压迫,连珠岗一带民众在数位带头人的组织下举行暴动,虽最终被镇压,但展现了东北民众不甘屈辱、勇于反抗的民族气节,暴动事件被详细记录于地方史志中。
- 金顺玉:朝鲜族全国劳动模范,长期扎根吉兴朝鲜族满族乡从事水稻种植研究,研发的“水稻旱育稀植法”在全县推广,大幅提高水稻亩产,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技术成果与奉献精神影响了一代农业工作者。
- 王福贵:勃利镇中学教师,任教40年间始终坚守讲台,不仅专注教学质量提升,还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多名学子完成学业。退休后义务辅导留守儿童,获“省优秀教师”称号,其事迹在教育系统内广泛流传。
历史遗址
- 通天岭新石器遗址:位于小五站镇,距今约5000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其中石斧、陶罐等器物见证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农耕与狩猎生活。遗址已设置围栏保护,周边立有科普牌介绍历史背景与出土文物情况。
- 勃利密塞:坐落于大四站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由日军强行征用劳工修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地下工事与地面堡垒群构成。地下工事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墙体厚实,内设指挥室、弹药库、兵工厂、士兵宿舍、医院等功能区域,总长约5公里;地面分布12座混凝土堡垒与2个了望塔,设射击孔与观察窗。抗战胜利后部分工事遭损毁,现存遗迹仍能清晰看到战争痕迹,遗址内设有纪念馆(暂未开放),计划展示日军侵略历史与抗联抗争事迹。
- 鸡冠砬子抗联密营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小五站镇大义村西南东方红林场场部附近,分布在鸡冠砬子沟西北侧山坡密林中。连绵200余米的山谷北侧山坡上,有18个半地穴式宿营址,呈不规则长方形,长6—8米,宽3—4米,深约2.5米;山脚下设马厩1个,依山脚断面搭建,长25米,宽3.5米。营址曾是抗联战士的宿营与休整之地,保留着灶台、粮仓等遗迹,是研究抗联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