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呼中区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下辖的县级行政区,地处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坡、呼玛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22°39′30″—124°21′00″,北纬51°14′40″—52°25′00″。北与漠河市、塔河县接壤,南至伊勒呼里山分水岭与松岭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相邻,东与新林区相连,西与自然保护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交界,总面积9370.90平方公里。
因冬季极端低温可达-53.2℃,无霜期仅83天,2015年注册“中国最冷小镇”商标,成为其独特地理标识。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96.24%,还享有“寒带黑木耳之乡”“偃松之乡”“红毛柳之乡”等称号。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约1.64万人,户籍人口2.86万人,以汉族为主,同时居住着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
二、历史沿革
呼中区历史脉络可追溯至古代:
- 古代时期:唐朝归平卢节度使管辖;契丹(辽)时期属西各招讨司;金朝隶属于蒲与路万户府;元朝为萨哈尔家庭世袭封地;明朝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出万山卫管辖。
- 清代至民国:1644年归盛京总管统辖;1653年改属宁古塔昂帮章京;1683年划归黑龙江将军,后由瑷珲副都统、库玛尔路协领直接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随区域划归呼玛设治局。
- 近现代时期:1965年,因大兴安岭林业开发需求,划归林业部大兴安岭特区;1968年4月成立呼中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7月改称呼中区人民政府,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当时的呼中林业局是全国木材生产规模第二的国家大型森工企业,见证了林区开发的辉煌历程。
三、乡镇简介
呼中区下辖呼中镇、碧水镇、呼源镇、宏伟镇4个镇,无街道建制,形成“一主三副”的城镇空间格局,各城镇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
(一)呼中镇
作为呼中区政府驻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驻中新大街,承担辐射服务全域发展的功能。核心产业聚焦森林康养服务、冷链物流、行政商业服务、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研发及冰雪旅游,同时发展杜香加工、温室蔬菜种植、蓝莓等野生浆果加工产业。
镇内配套职工医院、妇幼保健站等医疗设施,教育资源涵盖中小学,满足居民基础需求。城镇景观以“山水融城”为特色,依托城内水系打造滨水绿带,串联中心大街景观绿廊与东山景观区,形成兼具生态与人文气息的居住环境,也是游客集散、获取旅游服务的主要区域。
(二)碧水镇
属区域重点镇,坐落于林碧铁路沿线,是“Y”字形城镇发展带的重要节点,距呼中镇约25公里。产业以旅游服务、森林养殖和绿色食品加工为主,拥有驯鹿饲养繁殖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是湿地森林风貌区的核心承载地。
镇内设有卫生院、小型商超等基础配套,“连崟-兴华”公路穿境而过,铁路与公路联动,交通较为便利。依托周边湿地资源,开发了观鸟、湿地徒步等生态旅游项目,冬季还可体验驯鹿雪橇等特色活动,吸引不少生态与民俗旅游爱好者。
(三)呼源镇
为重点镇,地处呼玛河源头,属生态山林风貌区,距呼中镇约30公里。因位于河流源头,生态保护优先级高,产业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为主,培育偃松、蓝莓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山野菜采摘、野生菌培育等产业。
镇内设有林业管护站、小型卫生院,乡村公路连接呼中镇,交通通畅。周边原始森林茂密,呼玛河源头溪流清澈,是开展森林探险、源头生态研学的理想之地,夏季可徒步溯源,冬季则成了冰雪观光的小众打卡点。
(四)宏伟镇
位于呼中区西部,距呼中镇约40公里,是区域西部门户城镇,紧邻自然保护区。产业以林业管护、生态旅游辅助服务为主,重点开展森林抚育、野生动植物监测等工作,同时发展特色种植(如寒地中草药)。
镇内居住人口较少,配套简易卫生院与便民商店,乡村公路为主要交通方式,与呼中镇、碧水镇形成交通环线。因靠近自然保护区,镇域内生态环境原始,常见狍子、飞龙鸟等野生动物,适合追求静谧生态体验的游客。
四、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呼中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多与林业开发、生态保护及少数民族发展相关,无全国性着名历史人物,区域内影响力较大的人物以群体与本地代表性人物为主:
- 林区开发建设者群体:20世纪60年代起,大批林业工人、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奔赴呼中,在极寒环境下开展伐木、造林、修路等工作,奠定了当地城镇与产业基础。他们发明的高寒地区木材运输、冬季作业保暖等技术,解决了林区开发的诸多难题,“艰苦奋斗、不畏严寒”的精神成为呼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