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人物
秦淮区作为千年文化圣地,吸引并孕育了无数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与作品为秦淮文化注入了持久活力。
- 政治与文化名人:
- 孙权:三国东吴开国皇帝,定都建业后,推动秦淮区域成为都城核心,秦淮河畔的商贸与军事设施建设奠定了区域发展基础,其执政时期开启了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对秦淮区早期发展影响深远。
- 王羲之:东晋着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曾寓居秦淮区域,相传在秦淮河畔练字习书,其书法艺术与文人风骨影响了秦淮文化气质,相关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 萧统:南朝梁昭明太子,在秦淮区域主持编撰《昭明文选》,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文教实践进一步强化了秦淮的文教传统。
-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迁都北京后仍重视南京建设,下令修建大报恩寺,耗时19年建成的琉璃宝塔成为当时的世界奇观,使秦淮区成为佛教与建筑艺术的展示窗口。
- 文学与艺术名家:
- 杜牧:唐代诗人,游历秦淮时创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精准捕捉了秦淮河畔的意境,使秦淮夜景成为文学经典意象。
- 刘禹锡:唐代诗人,途经金陵时创作《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秦淮景物变迁抒发历史感慨,让乌衣巷成为千古闻名的文化地标。
-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在秦淮河畔生活期间创作《儒林外史》,书中多处描写秦淮区域的市井生活与文人百态,成为研究明清秦淮文化的重要文献。
- 李香君:明末秦淮八艳之一,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被孔尚任写入《桃花扇》,其忠贞气节与才情被后人传颂,媚香楼遗址成为秦淮文化的重要符号。
- 近现代文化人物:
-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分别撰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散文风格各异却同样描绘了秦淮河的夜色之美,使秦淮景观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场景。
- 俞平伯:现代文学家,与朱自清共游秦淮河并创作同名散文,以细腻笔触展现秦淮文化韵味,其作品推动了秦淮河景观的现代传播。
三、政治与经济发展
(一)政治地位与治理
秦淮区作为南京市核心城区,是南京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治理的重点区域,在全市发展格局中承担着“文化核心、商贸枢纽、旅游窗口”的重要职能。区政府驻地位于五老村街道,周边聚集了多个行政服务机构,形成便捷的政务服务核心区。
在区域治理方面,秦淮区以“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并重”为理念,推进精细化治理。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修旧如旧”工程,在保留夫子庙、老门东等区域传统风貌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实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政务服务方面,打造“秦淮政务服务中心”与街道便民服务站点联动体系,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模式,覆盖社保、医保、企业注册等各类事项,2024年新增就业2.24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356人,民生保障措施有力。
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秦淮区积极融入南京市“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与玄武区联合推进长江路—夫子庙文化轴线建设,与建邺区加强秦淮河两岸生态与文旅资源整合,通过跨区域合作提升文化与经济辐射力。同时,响应“老城更新”战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环境整治,2024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20.35亿元,同比增长3.1%,持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二)经济发展概况
秦淮区依托核心区位与文化资源,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文旅产业为特色、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均位居全市前列。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0:5.9:94.1,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彰显了城区经济的鲜明特征。
- 产业结构与核心产业:
- 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核心支柱,2024年增加值达1449.67亿元,同比增长4.8%,涵盖文旅、商贸、金融、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 文化旅游业:是秦淮区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30亿元,提出打造“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目标,计划到2028年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老门东等核心景区成为旅游热点,长江路文化街区与夫子庙文化街区形成联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 商贸流通业:发展成熟且业态多元,2024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3.0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零售业销售额920.4亿元,同比增长6.1%。水游城、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夫子庙商圈等聚集区涵盖高端零售、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老门东的传统商铺与现代文创店交织,形成独特的商业氛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