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人物众多,却丝毫不显杂乱,这得益于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运用。以一组组人物构成的小三角形,相互组合成更大的稳定结构。比如在虹桥上,有驻足观看桥下船只的人群,他们以不同的姿态自然形成多个小三角形,这些小三角形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区域,突出了桥上热闹的场景。在画面的其他部分,如市集、码头等地,同样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人物,使得每个局部都秩序井然,同时又与整体画面紧密相连。这种结构安排,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性和节奏感,更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场景的氛围与情节。
在疏密关系的处理上,《清明上河图》堪称典范,如同诗词中的平仄韵律,充满节奏感。热闹的市集部分,人物摩肩接踵,摊位鳞次栉比,密集的元素形成“密”的节奏,生动展现出商业的繁荣与活力。画家对每个摊位的描绘都细致入微,从售卖的商品到摊主与顾客的神态动作,无一不精,让人仿佛能听到嘈杂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而城郊或河流较为开阔之处,则适当减少元素,形成“疏”的对比。在城郊,稀疏的树木、偶尔出现的行人与远处的山峦,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汴河上,宽阔的水面与几艘船只,也给人以开阔、舒畅之感。这种疏密有致的安排,使画面张弛有度,避免了视觉上的疲劳,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场节奏明快的旅程。
色彩运用上,张择端巧妙借助数学中的比例关系,精确控制暖色调与冷色调的比例,营造出汴京不同区域的独特氛围。在繁华的市区,多运用暖色调,如红色的灯笼、黄色的招牌等,突出热闹繁华的氛围;而在城郊和河流区域,则适当增加冷色调,如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树木,展现出自然宁静的气息。这种色彩搭配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鲜活,还强化了不同场景的情感表达,使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汴京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风貌。
从细节来看,画家对建筑和人物线条透视的描绘极为精准。林翀指导张择端运用三角函数来表现线条透视,使得画面中的建筑和人物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建筑的飞檐斗拱、门窗梁柱,在透视原理的作用下,仿佛真实地矗立在眼前,每一处线条的倾斜角度、每一个结构的远近比例,都符合数学原理,展现出北宋建筑的严谨与精美。人物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从服饰的褶皱到面部的表情,从行走的姿态到劳作的动作,都通过精确的线条表现出来,仿佛赋予了这些人物生命。
此外,利用数列规律安排画面元素分布,使得整幅画看似繁杂却条理清晰。从大的建筑群到小的人物动作,都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律。比如街道两旁的房屋,其大小、间距按照一定的数列规律排列,既体现出城市规划的规整,又不失变化。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也并非随意安排,而是如同数列中的项,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讲述着汴京的故事。这种细节之处的精心设计,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妙绝伦的构图、细腻入微的描绘、和谐统一的色彩以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智慧,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杰作。
林翀等人用数学指导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也在汴京流传开来,成为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段佳话。
《清明上河图》的成功让张择端声名大噪,而林翀、苏东坡和王希孟在协助张择端创作过程中的贡献也为人所津津乐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众人在汴京的艺术圈愈发活跃,时常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广数学与诗画结合的创作理念。
一日,张择端在家中设宴,邀请林翀等人相聚。席间,张择端的夫人秦婉清从内堂走出,向众人行礼。林翀等人初见秦婉清,只觉她气质不凡,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别样的聪慧。
交谈中,林翀得知秦婉清竟是北宋时期着名算学家秦九韶的妹妹。秦九韶所着的《数书九章》在数学领域影响深远,林翀在现代时便对其有所研究。
林翀不禁感叹道:“久闻秦九韶先生大名,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堪称一绝,不想今日竟能结识其妹。想必夫人对数学也颇有见解。”
秦婉清微微一笑,说道:“兄长自幼痴迷数学,我虽不及兄长,但在兄长的熏陶下,也对数学略知一二。自张郎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我便发现其中诸多地方与数学有着微妙联系。”
众人听闻,皆露出好奇之色,纷纷请秦婉清详细道来。
秦婉清轻抿一口茶,缓缓说道:“就如林公子之前所言,利用黄金分割比例确定画面焦点与重要元素位置,使得整幅画和谐美观。但在我看来,这画中人物的动态与分布,也可从数学的排列组合角度去考量。”
说着,她拿起桌上的纸笔,简单画了几个小人,继续说道:“比如,画面中不同身份、不同动作的人物,若从排列组合的角度去安排,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更多的生活场景与故事性。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不仅可以避免人物分布的单调,还能传达出汴京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同数学公式中的多种变量组合,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北宋教数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在北宋教数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