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三大文明的核心区域,深入未知的银河边疆,一方面可以实地勘察资源,收集宇宙学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一种战略佯动,或许能分散“观察者”对核心区域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这能让他摆脱目前这种令人窒息的无为状态,重新找回作为一名探索者和战略家的价值。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便迅速在他脑海中完善、成型。他需要的,是一艘特殊的飞船。不是“启明号”那样庞大的旗舰,也不是“影刃”那样专注于隐秘突袭的特种舰,而是一艘高度智能化、自动化,具备极强自持力、科研能力和有限工业产能的深空探索舰。
它要能长时间独立运作,能在陌生星系就地取材,补充资源和进行初步研究,成员要精简,但能力必须全面。
很快,一份代号“巡天者”的绝密飞船设计草案,由孔方佳亲自拟定核心要求,并通过最高权限通道,下发给了地球、星盟、黑塔帝国最顶尖但并非处于最核心保密序列的几家星际飞船设计院和制造集团。
要求被分散处理,核心系统由不同单位负责,最终在一个高度保密的、位于偏远星系的联合船坞进行总装。
设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孔方佳的要求极为苛刻:
飞船要具备强大的引力场探测和“灵弦”背景扫描能力,以发现潜在资源和高维活动痕迹;
要集成一个小型但功能强大的无人化生产车间,能够利用采集到的矿物、气体进行金属冶炼、零部件3D打印甚至合成基础能源和生命维持物资;
还要有一个多功能的科研实验室,能进行从地质矿物分析到基础能量场研究的多种实验。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功能、体积与自动化程度。要让如此多的系统在一艘规模控制在千米级以下的舰船上高效运转,并且仅由极少数人员操作,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一次关键的设计评审会上,面对主要承建方——“地球联合星舰集团”(EUSC)——提出的,关于自动化工厂能耗与体积矛盾的难题,孔方佳亲自参与了视频会议。
“元帅,您要求的这个微型金属精炼模块,如果要达到您指定的效率和材料兼容性标准,其等离子熔炉的能耗将占据飞船总输出功率的百分之十五,这还不算配套的成型和加工单元。”
EUSC的首席工程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指着全息设计图上的一个复杂结构,面露难色,“而且,它的散热系统体积太大了,会严重挤压实验室和居住舱的空间。”
孔方佳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调出了一份来自星盟技术共享数据库的、关于“高效能量场约束技术”的公开论文摘要。
“看看这个,沃森博士。星盟在小型化能量场约束方面有一些独特的思路,他们利用一种特定的‘灵弦’谐波来增强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从而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热效率。虽然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原理是通的。”
他顿了顿,手指在虚拟设计图上划出一条线:“我们可以尝试与星盟的相关研究所合作,将这种理念融入我们的设计。
不需要完全复制他们的技术,而是汲取其思路,设计我们自己的、基于复合磁场和‘灵弦’辅助稳定的微型熔炉。能耗问题,可以通过优化飞船的能源分配策略,以及在非科研航行时段降低工厂待机功耗来解决。”
他又指向另一个区域:“至于散热,黑塔帝国在极端环境下的重型机械散热方面有独到之处。他们有一种利用特定晶体材料进行高效热辐射的技术,虽然通常用于大型地面设施,但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微型化,结合我们自身的液冷系统,形成复合散热方案。”
孔方佳的思路清晰而富有前瞻性,他并非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指出了技术融合的可能方向。这让在场的工程师们眼前一亮。他们发现,这位久经沙场的元帅,在技术细节的把握和跨文明技术整合的思路上,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敏锐度。
“可是,元帅,这样的跨文明技术融合研发,周期和成本……”另一位负责预算的官员忍不住插话。
“成本可以控制,周期必须保证。”孔方佳的语气不容置疑,“这艘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探索。它也是一个移动的、小型的科技验证平台。我们在上面验证成功的技术,未来可以反哺给三大文明。
记住,我们不是在建造一艘奢华的游轮,而是在打造一把能够自力更生、在未知疆域开拓的钥匙。”
在他的亲自推动和协调下,设计团队打破了文明间的技术壁垒,开始高效协作。
星盟提供了能量场优化算法和特殊的谐振晶体材料样本;
黑塔帝国派出了散热专家团队,协助设计微型化的晶体热辐射板;
地球方面则负责核心的AI控制系统、船体结构整合和大部分常规系统的制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弦!正物质宇宙:跨越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弦!正物质宇宙:跨越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