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班”的双马尾女孩放的是自己磨的“2104”鹅卵石,石面上的笑脸梳着双马尾,嘴角边画着棵小小的南瓜苗:“王太爷爷说,笑脸要带着自己的记号,我的记号是双马尾和会发芽的苗。”她还放了颗刚从藤上摘下的南瓜,切开后,瓜瓤里的籽密密麻麻,每颗都饱满得像要蹦出来,带着阳光的温度。
木盒盖好时,孩子们唱起了那首老歌谣,声音穿过南瓜藤,带着蜜糖般的甜,像时光在轻轻哼:“老槐树,发新芽,你一言,我一语,日子就像筐里瓜,甜的苦的都要拿……”周叶老师跟着轻轻哼,周穗老师的手指在轮椅扶手上打着节拍,阳光落在他们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金粉,暖得能化开冬天的冰。
新的石碑立了起来,刻着“记忆接力棒·第八棒”,旁边的箭头指向2114年。周禾让孩子们在碑后画手掌印,双马尾女孩的手印很小,却按得最用力,指纹嵌进石碑的纹路里,和前七棒的手掌印叠在一起,像棵越长越茂盛的树,根扎在2034年的泥土里,枝叶伸向2114年的阳光里,每片叶子都闪着“在一起”的光。
中午的凉面摆在南瓜藤下,黄瓜是新一代种粮能手种的,芝麻酱掺了双马尾女孩磨的花生粉,醋是周禾泡的海棠醋,香菜是周穗老师去年种的,今年,是周禾接着种的。“味道和我小时候一个样,”周叶老师尝了一口,笑着说,“就像老槐树的影子,不管挪到哪,根都在这儿,暖都在这儿,人都在这儿。”
下午,第七棒的木盒被送进博物馆,和前六棒并排陈列。玻璃柜里的物件已经堆成了小山,却一点不显得挤,像一大家子挤在热炕上,说着笑着,把八十年的日子过成了永远吃不完的糖罐。周禾看着那些新旧交织的物件,突然明白“记忆接力棒”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时光有了形状,让思念有了重量,让离别有了重逢的盼头。老物件不会老,因为总有人记得;日子不会散,因为总有人接着过;我们不会走,因为总有人把我们藏进红绸带的结里,南瓜藤的纹里,老槐树的年轮里。
离别的时候,周穗老师把铁皮饼干盒交给双马尾女孩:“该你记日志了,要把每颗南瓜籽的发芽都记下来,那是时光在长大,在跟你说‘我还在’。”女孩接过盒子,感觉沉甸甸的,像捧着一整个社区的心跳,跳得和老槐树的年轮一个节奏,和红绸带的飘动一个频率。
老槐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响,南瓜藤上的果实迎着阳光,泛出蜜糖般的光泽。周禾最后一个离开,他给第八棒的土堆浇了点水,水渗进土里的声音,和2034年、2044年、2054年、2064年、2074年、2084年、2094年一模一样,像时光在轻轻敲门,说“我来了”。树洞里,小松鼠叼着南瓜籽往深处钻,尾巴扫过石碑上的手掌印,像在和所有的时光击掌,说“我们都在,一直都在”。
他知道,八十年后的芒种,会有个像双马尾女孩现在这样大的年轻人,蹲在这里,挖出这个刻着南瓜花的木盒。那时的孩子们会闻到更浓的竹香,尝到更甜的南瓜,看到更亮的红绳铃铛,摸到更圆的笑脸石头。而那时的老槐树,会更高更粗,枝桠上或许挂着能照见过去的灯笼,却依旧会有老人坐在树下,看着孩子们打闹,就像现在的周叶老师、周穗老师,和七十年前的周芽、周禾,和九十年前的小周、林小满,和一百一十年前的石蛋、杨永革,和一百三十年前的李淑琴、张大妈、周砚田、王大爷。
日子就是这样,红绸带系了一个又一个新结,结上的年轮一圈圈变深;南瓜藤结了一茬又一茬果实,籽里的光阴一辈辈变稠;接力棒在时光里传了一棒又一棒,棒上的温度一年年变暖。那些埋在土里的木盒,不过是时光的标点,让漫长的岁月有了停顿和回望;而真正流淌在时光里的,是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约定——谁种的南瓜最甜,谁编的竹篮最结实,谁缝的呢?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m.20xs.org)镜头里的单身舞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