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觉义出身资本家家庭,家里不缺钱钞,开书店纯属解厌气。书店的顾客中颇有些外籍人土、每天经手的又都是外文书报、他渐渐在精通日文的基础上又学会了英语、法语,结交的都是中外知识界人士,也不乏中外情报人员,包括共产国际、苏联红军在上海的情报工作者,当然, 也有中共地下情报员。因为这一层关系,解放后,“小无锡书肆”成为上海仅存的一家私人经营的外文书店。
此时曾觉义已是一个十足的老江湖,对时势的认识、立场选择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到位。他已经做好回无锡养老的准备,书店里保存的全部书报资料甚至整个店铺,都可以捐赠给国家。侦查员向他道明来意后,他马上点头:“您二位要查阅的资料有大概的年代范围,那就好办。”
话是这么说,但真正找起来并不容易。“小无锡书肆”保存的1941年12月及稍后的日文报纸上是否登载了三名日本侦探赴沪调查“037 案件”的消息,侦查员心里也没谱。万一没有呢,那又该去哪里找?抑或日本国内的报纸根本没有对此事进行过报道,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毕竟1941年距离"037案件”的发生也有十二年了。
而且,裴云飞、丁金刚都不懂日语,即便确有日文报纸刊载了相关消息,他们也发现不了。 当店主曾觉义把一摞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日文报纸堆放到桌上的时候,两人方才意识到这一点,顿时有种傻眼的感觉。丁金刚出了个主意, 不少日文词汇和汉字在字面上意义相近,可以留意一下关键词,诸如“037”、“失窃案”、“神户”、“合金钢”之类,只要报纸上刊登了相关新闻,总会有这类字眼,先把这些报纸挑出来再说。
没奈何,也只能如此了。两人正准备开干, 曾觉义开腔了。老先生早已看出了这二位的尴尬,说他精通日文,可以为政府效力。裴云飞不免喜形于色,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如果作为证据便用的话,经警方认可的专业翻译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他请曾觉义先帮着查阅,自己则去外面找一范电话机,向Z大估路“103专班” 驻地领导报告,要求由领导出面协调市公安局外事科,派一名日文翻译过来。
裴云飞没想到,这回还真的撞到了好运气。 当他返回“小无锡书肆”时,曾觉义已经找到了那份刊载着三名日本侦探“奉命赴沪查缉‘神钢037盗案.疑犯”消息的报纸。这份报纸的名称是《(东京日日新闻》.1872年2月21日在东京创刊,算是一家老字号。1911年,《东京日日新闻》被《大阪每日新闻》兼并,但仍以各自的名称在两地分别出版。之后几经合并, 1943年统一采用《每日新闻》作为报名,在日本五大全国性报纸中排名第三。此刻被曾觉义找到的那张报纸的出版日期是1942年1月2日, 还是《东京日日新闻》的报名。
《东京日日新闻》上刊载的这则消息显示: 以“037”号合金钢制作的黑色匕首的持有者, 系沪上公共租界的印度巡捕奈穆里·希瓦。此人当时四十挂零,是九年前从香港警务处下辖的刑事便衣队调来上海的,担任卡德路捕房刑事部华捕第三探组组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法租界,强行接收两租界当局(工部局、公董局)及下辖包括巡捕房在内的各机构,抱捕全部外籍职员、押解“敌对国外籍人员集中营”,奈穆里·希瓦亦在其中。 但奈穆里·希瓦是印度籍,而其时印度并未向日本宣战,不算敌国,经过甄别,奈穆里·希瓦被释放。两天后,日本国内派遣的三个侦探方才抵达上海。三人小组闻报,随即联络四川北路日本宪兵队特高课,要求全市查缉。特高课和汪伪“七十六号”的特务几乎掘地三尺, 也没发现奈穆里·希瓦的踪迹。从此,这个印度人就人间蒸发了。
而此刻六组的任务,就是继续寻找奈穆里希瓦的下落,可以想见这个任务的难度。三位侦查员和外援便衣查遍了在上海滩经营特色小吃、香料制作的印度商贩,以及为大户人家或者尚存的外资公司担任门卫或者守夜人的印度人:裴云飞还打了报告,获准由市局外事科警员陪同着走访了印度驻上海领事馆,了解在沪居留的印度侨民的相关信息,依旧什么线索也没查到。
往下该怎么办?案子查来查去,竟然查成了夹生饭,三位侦查员都有点儿坐蜡的感觉。老刑警张伯仁提议:“要不往香港方面查查看?”话一出口,他也觉得不切实际,不由连连摇头。
奈穆里·希瓦虽然是从香港警务处下辖的刑事便衣队调来沪上的,也许香港那边有人知道他的情况,但领导不可能批准派员去香港调查。不过,裴云飞被老张这一提醒,突然想起这个印度巡捕在公共租界卡德路捕房担任的职务--刑事部华捕第三探组组长,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还有一条路可以试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迷雾之城,窥探者背后的秘密请大家收藏:(m.20xs.org)迷雾之城,窥探者背后的秘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