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地观六四、九五、上九爻辞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四虽阴柔居君侧之位,能观见国之光辉盛 大,可见人君之道德也。此因九五君位为圣明 之人,致令才德之士,皆愿进朝廷辅佐,以 济天下。反之圣君因能用敬才德之人,则人才 聚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君子怀才自守,乃因无明主也。既观见国 之盛德光华,则志愿登进王朝,以行其道。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九五君位之人,体观之道,其视天下之俗 而知己,若天下之俗,不合乎君子之道,则是 己之所为,政治必不佳,不可不怪自己。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人君欲观己之施政良否,当观于民,民俗 善,则政化必善。此意即王弼云『观民以察己 之道』。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为不当位之人,以阳刚处之,如同贤 人君子不在其位,而道德为天下所观仰,能如 此,皆君子也。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吾人观其生存之道,常不失于君子,虽不 在位,则亦不失人所望之教化也。
在《周易》六十四卦的精密体系中,观卦六四爻"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犹如一把解码中国传统政治生态的密钥。"国之光"三字绝非后世附会的锦绣河山或宫阙巍峨,而是植根于周公制礼作乐的文明基因。西周初年,周公旦在洛邑营建成周,制礼作乐以"追享、朝聘、旗十有二旒"的繁复仪轨,将"光"具象化为"明贵贱、辨等列"的礼乐秩序。这种文明光芒的投射,在考古发现的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中得到印证—— Hundreds of bronze vessels with inscriptions recording the enfeoffment ceremonies and official appointments, vividly presenting the grand scene of "the light of the countr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rough the casting techniques of "three-dimensional inlay" and "lost-wax casting".
六四爻以阴居阴位的卦象特质,恰如士大夫阶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中间性格。孔子周游列国时"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的慨叹,正是这种"观光"心态的典型写照。当鲁定公以"郊祭之礼"问政时,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其应答策略暗合六四爻"柔以承刚"的处世智慧。这种人才与君主的互动模式,在汉代演化为"辟除制",魏晋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唐代定型为科举取士,形成了"明君求贤若渴-贤臣择主而事"的政治生态闭环。
宾礼制度的精妙之处在于打破权力的单向度支配。《仪礼·觐礼》详细记载"天子受诸侯觐见,三揖三让而后升堂"的繁文缛节,表面的等级森严实则暗藏"以宾礼待士"的政治哲学。商汤在有莘之野"五反乃至"聘请伊尹时,"亲执鼎俎为庖宰"的行为艺术,将"尚宾"精神演绎到极致;刘备三顾茅庐时"侍立终日"的谦卑姿态,最终换来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政治回报。反观秦二世"吾闻赵高之言,关东盗毋能为也"的闭目塞听,以及隋炀帝"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的暴虐认知,恰印证了《荀子·君道》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千古定律。
九五爻:观我生与民本政治——君主的自我审视范式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的《开成石经》中,《周易》部分"观我生,君子无咎"六字被镌刻得格外深邃。九五爻作为卦象中的天位,其"观我生"的命令式语态,实则是对君主权力的终极规训。王弼在《周易注》中以"观民以察己之道"注解此爻,将"我生"解构为"民生"的镜像投射。这种政治智慧在周原甲骨H11:82"王其祈年,惠正"的卜辞中已见端倪,而《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宣言,则彻底完成了天命与民意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专门设置了"采风观俗"的制度性安排。《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每年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这些反映民情的歌谣通过《诗经·国风》保存至今。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的悲叹,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呼号,都成为君主"观我生"的鲜活教材。这种制度设计在唐代发展为"史馆修史"制度,通过"直书其事"的春秋笔法,迫使君主在历史审判面前保持敬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机地脉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机地脉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