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古镇嵌在云雾缭绕的山腰上,清晨的露水还沾在稻叶尖,农民阿牛就扛着木犁往田埂走——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楼梯,田埂窄得只容一人过,水圳里的灌溉水“哗啦啦”流,远处的观光客正沿着田埂步道拍照。三人刚踏上最底层的梯田边,阿牛就放下犁叹:“这地方,雨季一到泥土就松,田埂说塌就塌;农忙时农机、背篓堆得满,真滑坡了,连躲的地方都没有;游客又不熟悉田埂,喊着往晒谷场跑,他们还往梯田里凑!”
这话点透了梯田防御的核心:方案要“防滑坡、适农耕、辨人流”,得用农民的犁、背篓、水圳石板做文章,既不耽误插秧、收割,又能让农民、游客在陡田埂与雨季滑坡风险里,靠“天天摸的东西”抓牢安全。
他盯着阿牛的木犁看了半晌——犁柄是老杂木做的,握着趁手,是农民“吃饭的家伙”。陈屿找木匠师傅在犁柄里嵌了迷你检测仪,犁柄外侧缠了两层麻布(防滑还能吸汗),犁尖旁钻了个小孔,拴着个小铜铃。绿灯时,铜铃不动;黄灯时,犁柄轻微震动(像碰到田底石头,农民熟悉的手感),铜铃响“叮—叮”(提醒往田埂旁的石坎躲);红灯时,震动变急,铜铃连响“叮叮叮”(必须往晒谷场跑)。“您犁田时手不离柄,震了、响了,顺着铜铃声往石坎挪,不用停下手头的活。”陈屿递过改好的犁,阿牛试着犁了两垄田,笑着说:“比盯着手机方便,犁田的手不耽误,还能顾着背篓里的秧苗!”
针对农民的竹背篓,他在篓壁的竹篾间织了细铜丝——平时装秧苗、稻谷,遇到危险时,把背篓倒扣在田埂上,铜丝能挡熵能;还在篓口缝了个“防水布兜”,装着迷你磁暴贴(用稻田水浸不烂的胶黏合,贴在石坎上不掉)。“您背篓装着秧苗下田,遇到事把磁暴贴贴在石坎,背篓和磁暴贴一起护着你。”陈屿帮阿牛把布兜缝好,阿牛掂了掂背篓:“比铁筐轻,爬山田埂也不累,还能当‘安全篓’用!”
梯田的灌溉水圳是“生命线”,陈屿和管水员老林商量,在水圳的石板旁装了“滑坡预警灯”——绿灯常亮安全,黄灯闪是预警(提醒检查田埂),红灯闪是紧急(滑坡风险,撤离)。“水镇通着所有梯田,灯一亮,不管在哪个垄的农民都能看见,比喊破嗓子管用。”预警灯刚装好,阿牛在最上层梯田都能看清,“这下不用跑上跑下报信了!”
梯田滑坡风险大,她在每层梯田的田埂边插了“三色预警竹竿”——绿色竹竿(安全,可正常农耕)、黄色竹竿(预警,加固田埂)、红色竹竿(紧急,撤离);竹竿顶端还绑了彩色布条,风一吹更显眼。“竹竿是咱梯田的‘哨’,不管在犁田还是拍照,看竹竿就知该干啥。”苏清和阿牛一起插竹竿,老农民们都点头:“比以前看云识天气准,竹竿一换色,就知道要防滑坡!”
人群杂,她教大家“铜锣+方言喊号”双预警:晒谷场旁的老樟树上挂着大铜锣,黄预警时敲“咚—咚—”(慢节奏,加固田埂),红预警时敲“咚咚咚”(快节奏,往晒谷场跑);还让村里的老党员学“喊号子”,用方言喊“往晒谷场躲喽”,“农民听方言亲切,游客听号子也知道跟着跑”。苏清敲着铜锣,老党员喊着号子,田埂上的农民、游客都往晒谷场的方向看,没人再靠近松动的田埂。
她还在晒谷场搭了“滑坡应急台”——用木头搭的高台,台边摆着折叠的木梯(能搭在田埂间,方便农民爬上来),台上堆着防水的蓑衣(挡雨)和防御手册,手册上印着“梯田滑坡逃生路”,用的是农民熟悉的“垄数+地标”(比如“从3垄田往石坎跑,再上应急台”),阿牛翻两页就懂:“比画地图清楚,记着垄数就不会错!”
梯田的人认路,靠的是“田垄、水圳、石坎”——这些是天天走的老地方。林熵在水圳的石板上刻“星图箭头”——每块石板的箭头指向下一个安全点,比如“往2垄田的石坎”“往晒谷场”,刻痕里涂了防泥漆,就算沾了稻田泥也能看清。“您灌溉时看水圳石板,就知该往哪躲,不用记陌生路名。”林熵指着刻痕,阿牛点点头:“咱天天走水圳,看箭头比看路标还熟!”
田埂窄又滑,他找农民一起在田埂边嵌了“荧光石”——拼成简化星图,指着石坎的方向,“就算傍晚收工,看荧光石也能找着避险路,不用摸黑摔田埂”。
针对游客,他在梯田入口的木牌上画了“手绘逃生图”——用绿色画安全区(晒谷场、石坎),黄色画预警区(田埂),红色画危险区(松动田块),旁边标着“从入口到晒谷场走8分钟”,游客一看就懂:“就算没导游,跟着图也能往安全区跑,不会踩错田埂!”
培训没在屋里开,全在田埂上、水圳旁、晒谷场,农民、游客你一言我一语,把农耕经验变成防御招。
清晨的梯田里,陈屿教阿牛试犁的震动,刚犁到半垄田,阿牛就皱起眉:“犁柄沾了泥水,手滑握不住!”他从兜里摸出块旧布条,缠在麻布外:“布条吸泥水,还能增加摩擦力,就算沾了水也握得牢!”陈屿立刻照着改,后来所有的犁柄都缠了旧布条,成了梯田的“特色标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寒月蛊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寒月蛊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