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刚驶进草原古镇,裹挟着青草味的大风就撞在车窗上——远处的蒙古包像撒在绿毯上的白珍珠,牧民老哈正握着套马杆追跑散的羊群,勒勒车上堆着刚收的奶桶,游客举着相机往敖包方向走。陈屿刚掏出阿牛给的迷你木犁,风就卷着沙粒打在犁柄的铜铃上,“叮”的一声脆响,老哈回头喊:“这风要是变‘黑沙暴’,帐篷能被掀翻,牛羊群一乱就踩坏逃生道!游客不认得勒勒车的路,往沙丘里跑就麻烦了!”
这话戳中了草原防御的核心:要“防沙暴、顺迁徙、引人流”,得用牧民天天碰的套马杆、毡帘、勒勒车做文章,既不耽误放马、挤奶,又能让牧民和游客在大风里靠“熟物件”找着安全。
他盯着老哈的套马杆看了半天——杆是老桦木做的,顶端缠着牛皮绳,是牧民“吃饭的家伙”。陈屿把迷你木犁上的震动零件拆下来,嵌进套马杆的握柄里,又在杆身缠了两层防沙帆布(挡沙还能防滑),杆尾拴了个小铜铃(正是阿牛木犁上的同款)。绿灯时,铜铃不响;黄灯时,握柄轻轻震动(像套住小马时的坠手感,牧民熟得很),铜铃“叮—叮”响(提醒往勒勒车旁的避风坡躲);红灯时,震动变急,铜铃“叮叮叮”连响(必须往敖包旁的应急帐篷跑)。“您追羊时手不离杆,震了就顺着铜铃声往避风坡挪,不用停下手头的活。”陈屿递过改好的杆,老哈试着套了只小羊,笑着说:“比看手机方便,追羊的手不耽误,还能顾着羊群里的羔子!”
针对蒙古包的毡帘,他把李婶给的小竹背篓拆了,取里面的细铜丝织进毡帘边缘——平时挡风沙,遇到沙暴时,把毡帘卷起来靠在勒勒车上,铜丝能挡乱流;又在毡帘角缝了个防水布兜,装着迷你磁暴贴(用草原的羊油胶黏合,贴在勒勒车木板上不掉)。“您收毡帘时把磁暴贴贴上,毡帘和勒勒车一起挡沙。”陈屿帮老哈缝好布兜,老哈扯了扯毡帘:“比铁皮轻,扛着走不费劲,还能当‘安全帘’用!”
草原的勒勒车是“迁徙生命线”,陈屿和老哈商量,在车辕上装了“沙暴预警灯”——绿灯常亮安全,黄灯闪是预警(提醒加固毡帘),红灯闪是紧急(沙暴要来,撤离)。“勒勒车跟着羊群走,灯一亮,不管在哪个坡的牧民都能看见,比骑着马喊快多了!”预警灯刚装好,老哈在远处的羊群旁都能看清,“这下不用跑遍草原报信了!”
沙暴来的快,她在每顶蒙古包旁插了“三色预警杆”(用老林给的小预警竹竿改的,刷了防沙漆)——绿色杆(安全,可正常游牧)、黄色杆(预警,加固毡帘)、红色杆(紧急,往应急帐篷跑);杆顶绑了白哈达,风一吹飘得老远。“这杆就是草原的‘哨’,不管在放马还是拍照,看哈达就知该干啥。”苏清和老哈一起插杆,牧民们都点头:“比看云识沙暴准,杆一换色,就知道要防沙了!”
人群杂,她教大家“奶桶敲声+方言喊号”双预警:敖包旁的石头台上摆着三只老奶桶,黄预警时用木勺慢敲桶边,“咚—咚—”声(提醒收奶桶、赶羊群);红预警时快敲桶底,“咚咚咚”响(往应急帐篷跑);还让老哈的儿子学“喊号子”,用蒙古语喊“往敖包躲喽”,“牧民听方言亲,游客听敲桶声也知道跟着跑”。苏清刚敲了两下奶桶,远处的游客就往敖包方向看,没人再往沙丘深处走。
她还在应急帐篷旁搭了“沙暴应急台”——用勒勒车拼的高台,台边放着折叠的木梯(方便老人小孩爬上来),台上堆着防沙面罩和防御手册,手册上印着“草原沙暴逃生路”,用的是牧民熟悉的“勒勒车辙+敖包方向”(比如“顺着第三道车辙往白敖包跑,再上应急台”),老哈翻两页就懂:“比画地图清楚,记着车辙就不会错!”
草原上认路,靠的是“敖包、勒勒车辙、避风坡”——这些是牧民天天走的老地方。林熵在勒勒车辙旁嵌了“荧光石”(正是梯田里用的同款),拼成箭头指向下一个安全点,比如“往白敖包”“往应急帐篷”,石头上涂了防沙油,就算盖了层薄沙也能看清。“您赶车时看车辙旁的石头,就知该往哪躲,不用记陌生地名。”林熵指着荧光石,老哈点点头:“咱天天走车辙,看石头比看路标还熟!”
针对游客,他在草原入口的木牌上画了“手绘逃生图”——用绿色画安全区(敖包、应急帐篷),黄色画预警区(羊群活动区),红色画危险区(沙丘),旁边标着“从入口到应急帐篷走5分钟”,游客一看就懂:“就算没导游,跟着图也能往安全区跑,不会踩错车辙!”
培训没在帐篷里开,全在羊群旁、勒勒车边、敖包下,牧民和游客你一言我一语,把游牧经验改成防御招。
清晨的羊群旁,陈屿教老哈试套马杆的震动,刚追了两只羊,老哈就皱起眉:“握柄沾了羊油,滑手!”他从勒勒车上扯了块旧羊皮,缠在帆布外:“羊皮吸油,还能增加摩擦力,就算沾了油也握得牢!”陈屿立刻照着改,后来所有套马杆都缠了旧羊皮,成了草原的“特色标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寒月蛊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寒月蛊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