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昼夜节律主要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调控,它通过接收外界光线等信号,调整体内的生物钟。保持规律作息对维持昼夜节律至关重要——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睡觉、起床,即使周末也别差距太大。若长期熬夜、日夜颠倒,会打乱生物钟,导致昼夜节律失调,进而引发睡眠问题。试想,若把身体比作一座精密的时钟,昼夜节律就是时钟的齿轮,一旦齿轮故障,时钟就无法正常运转,睡眠这座“大厦”也会摇摇欲坠。
睡眠阻力:阻碍睡眠的因素
除了动力和节律,“阻力”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睡眠阻力就像路上的绊脚石,会阻碍我们顺利入睡,降低睡眠质量。常见的睡眠阻力包括心理压力、不良睡眠习惯、环境因素及某些疾病等。
心理压力是现代人面临的一大睡眠阻力。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面临各种压力——工作任务重、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压力大等。这些压力会让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即便躺在床上,思绪也难以平静,脑海中反复浮现各种问题和担忧,从而难以入睡。比如小王,最近因工作上的重要项目压力巨大,每晚躺在床上,总会不由自主地想项目进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越想越焦虑,连续几天失眠。这种心理压力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横亘在他与睡眠之间,难以跨越。
不良睡眠习惯也会成为睡眠阻力。例如,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等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褪黑素是诱导自然睡眠的激素,其分泌减少会导致睡眠紊乱,让人难以入睡。此外,睡前剧烈运动、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电视、玩游戏)等,都会干扰睡眠。像小李,每晚睡前都喜欢躺在床上刷短视频,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结果大脑兴奋,即便放下手机,也需要很久才能入睡,长期下来,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环境因素对睡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噪音、光线、温度和湿度等不适,都可能成为睡眠阻力。嘈杂环境会干扰睡眠,让人易惊醒;过强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温度过高或过低会让人不适,难以入睡;过于潮湿或干燥也会影响睡眠。比如小张,搬到新家后,附近有建筑工地,每晚施工噪音让他无法入睡,即便戴耳塞也没用,长期下来,睡眠质量急剧下降,白天疲惫不堪。
某些疾病也可能引发睡眠问题,成为睡眠阻力。比如疼痛性疾病(关节炎、头痛等)会因身体不适影响睡眠;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导致频繁觉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脑血管病)也可能伴有睡眠障碍。像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晚上会突然停止呼吸,然后被憋醒,一晚可能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导致睡眠严重碎片化,第二天醒来头晕、乏力,长期还会损害心血管系统。
了解了睡眠公式的三个关键因素后,我们就能根据自身情况,全面分析睡眠问题,找到根源,针对性采取措施:若睡眠动力不足,可调整作息,增加白天清醒时间来提高驱动力;若节律失调,需调整生活习惯,建立规律作息,让生物钟恢复正常;若存在睡眠阻力,要找出具体因素——缓解心理压力、改变不良习惯、改善睡眠环境或治疗相关疾病等,从而消除障碍,提高睡眠质量。
二、慢性失眠的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为何成为首选?
在慢性失眠治疗领域,认知行为治疗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医生首选,而非传统安眠药。这背后有何原因?让我们一同探究。
安眠药的局限性
当遭受失眠困扰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用安眠药助眠。确实,对偶尔几晚没睡好的人来说,一粒安眠药可能立竿见影,让人快速入睡。但对慢性失眠患者而言,长期依赖安眠药并非明智之举。
长期使用安眠药,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身体会产生耐受性——就像吃某种食物多了会腻,身体对安眠药也会逐渐适应,为达到相同效果,患者不得不逐渐加大剂量。这如同陷入恶性循环,剂量越大,对身体负担越重。其次,安眠药存在药物依赖性——长期服用后,身体会对药物产生依赖,若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如失眠加重、焦虑、头痛、恶心等,甚至比服药前更严重。此外,安眠药还可能有副作用,如次日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长期用某些安眠药还可能损害肝、肾等重要器官,给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认知行为治疗的优势
与安眠药相比,认知行为治疗有诸多显着优势。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问题的不合理信念、调整不适当的睡眠行为,来治疗失眠。简单说,就是从“想法”和“行为”两方面入手,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睡眠模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