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久坐不动+饮食失控”人群:生活方式背离“自然之道”
道家强调“动则不衰”“食饮有节”,认为人体健康需顺应“自然节律”——而现代社会中,“久坐不动”“饮食失控”的生活方式,恰好打破了这种节律,成为高血脂高血压的“温床”。
- 久坐不动人群:包括办公室职员、司机、程序员等,日均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缺乏主动运动。从生理学角度看,久坐会导致肌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减慢,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加,长期下来易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诱发高血压;同时,久坐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多余的葡萄糖会转化为脂肪储存于肝脏和血管内,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坏胆固醇”堆积。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研究显示,日均久坐时间超过10小时的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比久坐时间少于4小时的人群高50%,高血脂患病风险高40%。
- 饮食失控人群: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高盐饮食者”(日均盐摄入量超过5克,如偏爱腌制食品、加工肉、重口味外卖),盐中的钠离子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二是“高糖高脂饮食者”(偏爱奶茶、蛋糕、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这类食物会导致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坏胆固醇”升高,同时引发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而肥胖会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加重代谢紊乱;三是“暴饮暴食+昼夜颠倒饮食者”(如不吃早餐、晚餐过量、睡前吃零食),这种饮食节律会打乱肝脏的“代谢生物钟”——肝脏在夜间本应进行脂肪分解与胆固醇代谢,而睡前进食会迫使肝脏“加班”合成脂肪,长期下来易导致血脂异常。
(三)“家族遗传+年龄增长”人群:生理基础的“失衡倾向”
除了后天因素,遗传与年龄也是高血脂高血压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类人群的“身心平衡”更容易因生理基础薄弱而被打破。
- 家族遗传人群:若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子女的患病风险会显着升高。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肝脏无法正常代谢“坏胆固醇”,即使生活方式健康,也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出现高胆固醇血症,进而诱发早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也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若父母均患高血压,子女患病概率高达46%。这类人群的“失衡”并非完全由后天因素导致,而是先天的生理机制存在“短板”,需要更早进行健康干预。
-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能会逐渐衰退,如血管壁弹性下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肾脏排钠能力减弱——这些变化会导致血压自然升高;同时,肝脏代谢脂肪的能力下降,“好胆固醇”合成减少,“坏胆固醇”清除能力减弱,易导致血脂异常。道家认为“人过四十,阴气自半”,即中年后身体的“阴阳平衡”逐渐被打破,若不及时通过饮食、运动、情绪调节进行干预,更容易引发代谢性疾病。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达58.3%,高血脂患病率达53.9%,远高于中青年人群。
三、核心成因解析:从心理学与道家原理看“身心失衡”的本质
高血脂与高血压的发病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心理-生理-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身心交互理论”与道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原理出发,其核心成因可归结为三大“失衡”。
(一)情绪失衡:心理学“应激反应”与道家“心乱则气逆”的共鸣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心理与生理的桥梁”——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时,会触发“应激反应”,导致生理指标发生变化;而道家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心乱则气逆,气逆则血行不畅”,认为情绪紊乱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影响血液运行。二者在“情绪影响生理”的认知上高度一致,具体表现为:
1. 负性情绪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当人面临压力或负性情绪时,大脑皮层会发出信号,激活交感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尤其是小动脉收缩),短期内可使血压升高;若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会导致血管壁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弹性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
2. 负性情绪影响脂质代谢: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一方面会促进脂肪分解,使大量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肝脏将这些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另一方面会抑制“好胆固醇”的合成——“好胆固醇”的主要功能是将血管内的“坏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其水平下降会导致“坏胆固醇”在血管壁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加重高血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