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苏明教男人给竹篮做简单的保养:“用温毛巾擦擦,别暴晒,别沾水太久,能放更久。”
男人学得认真,一边擦一边说:“苏师傅,我以后想跟您学学竹编,不为赚钱,就想圆爷爷的念想。”
苏明立马答应:“行!只要你真心想学,我免费教你,材料我这儿有。”
他拿出软竹丝,教男人编基础的纹路:“左手拿稳竹丝,右手绕的时候匀着劲,别着急。”
男人学得有点笨拙,手指被竹丝扎了个小口子,也没吭声,接着练。
苏明看在眼里,递给他创可贴:“学手艺哪有不挨扎的,我当年学的时候,手上的刺比你多。”
男人贴上创可贴,笑着说:“没事,这点小伤不算啥,能学到手艺就行。”
张大爷在一旁看着:“这小伙子有耐心,能学好手艺。”
临走时,男人给苏明留了点礼品,苏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苏师傅,谢谢您帮我鉴宝,还教我手艺,以后我常来请教。”男人说。
苏明摆摆手:“不用客气,以后想来学手艺随时来,老物件要是有啥疑问,也能给我打电话。”
男人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抱着竹篮上了车,临走时还特意鸣了笛打招呼。
没过几天,村里又来了个老太太,手里拎着个布包,找到苏明。
“苏师傅,我家里有个老面塑,是我婆婆当年做的,想让您看看是不是老手艺。”老太太说。
苏明接过布包,里面是个面塑小兔子,颜色有点褪色,但造型很精致。
“这面塑手法是‘捏、搓、揉、压’,是咱本地的老面塑手艺,你婆婆是不是以前经常给孩子们做面塑?”苏明问。
老太太点点头:“对!我婆婆当年是村里的巧手,逢年过节就给孩子们做面塑,孩子们都抢着要。”
苏明仔细看着面塑:“你看这小兔子的耳朵,捏得圆润饱满,眼睛是用黑豆嵌的,是几十年前的做法。”
老太太高兴地说:“那这面塑是真的老手艺?我还以为是普通的小玩意儿呢。”
苏明笑着说:“是真的老手艺,虽然不值钱,但都是念想,你婆婆的手艺没白传。”
他还给老太太讲了面塑的保养方法:“别放在潮湿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能保存更久。”
老太太连连道谢:“苏师傅,太谢谢你了,以后我一定好好保存,给孩子们留个念想。”
自从帮人鉴了两次老物件,村里渐渐传开了,说苏明能识老手艺、辨老物件。
时不时就有人从城里或周边村里来,带着家里的老竹编、老面塑、老木雕,让苏明帮忙看看。
苏明从不推辞,每次都认真打量,耐心讲解,还跟人聊老手艺的故事。
有个来鉴宝的大叔说:“苏师傅,你不仅懂手艺,还懂情分,听你一说,我更舍不得卖老物件了。”
苏明说:“老物件是老手艺的见证,也是家人的情义,能传下去比啥都强。”
这天,苏明正在工作室教学员们编竹编,来了个年轻姑娘,手里拿着个旧木雕。
“苏师傅,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木雕小摆件,想让您看看是不是老手艺。”姑娘说。
苏明接过木雕,仔细一看,眼睛亮了:“这木雕手法是‘浮雕’,是陈爷爷那辈人的手艺,你太爷爷是不是认识陈爷爷?”
姑娘惊讶地说:“认识!我太爷爷说他当年跟陈爷爷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切磋木雕。”
苏明笑了:“这就对了,陈爷爷的浮雕手法很有特点,一眼就能认出来。”
苏明把木雕递给陈爷爷的孙子:“你看看,这是不是你爷爷那辈的手艺?”
陈爷爷的孙子接过一看:“是!这纹路跟我爷爷留下的木雕一模一样,肯定是当年的老物件。”
姑娘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太爷爷总念叨陈爷爷,说他俩当年一起学手艺的日子最开心。”
苏明说:“这木雕不仅是老手艺,还藏着你太爷爷和陈爷爷的情义,可得好好保存。”
中午,姑娘在村里吃了饭,还跟着学员们学了点简单的木雕基础。
“苏师傅,我以后想多了解老手艺,把太爷爷的故事记录下来。”姑娘说。
苏明点点头:“好啊!老手艺和老故事都得传下去,不然就真的没了。”
姑娘临走时,给苏明拍了张照:“我要把您的故事也写进去,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的珍贵。”
入春后,苏明在工作室腾出个小角落,专门放大家拿来鉴宝的老物件照片和故事。
“以后再来鉴宝的,咱就把老物件的故事记下来,攒多了,也能整个老手艺故事集。”苏明说。
学员们都赞成,有的帮忙记录,有的帮忙拍照,把每个老物件的来历和故事都整理得清清楚楚。
张大爷说:“苏明,你这主意好,以后孩子们也能知道这些老手艺和老故事。”
这天,之前来鉴宝的中年男人又来了,这次没带老物件,带了些自己种的水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赌石:财色双收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赌石:财色双收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