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日头晒得蒸汽管道发烫时,葛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改良的回灌池区域,土壤含盐量降至 3.2%,灵草幼苗的卷叶间冒出新绿,“你看,” 她展示显微镜下的叶片表面,“这些灵草的盐腺能将多余盐分分泌到叶表,形成白色结晶,就像给植物装排盐管。” 冯工扛着段报废的输热管走来,管壁的水垢层如梯田般层层叠叠,“技改部要把旧锅炉房改造成‘地热生态馆’,” 他用砂纸轻磨管身,“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耐热演示,既当展品又能科普,就像给地球体温做自然解说。”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秦沿井场巡查。地热井的自动放气阀每隔十分钟喷出股白雾,汽水分离器的压力表指针在 0.8MPa 处稳定跳动,回灌泵的嗡鸣声混着灵草的清香,形成奇特的地热气息。“西边的废弃钻井有处自流泉,” 老秦拨开缠绕的铁丝网,“水温常年稳定在 42℃,适合种喜温的灵草。” 走过钻井液处理池,沉淀池的淤泥里长出丛水芹,叶片在热水中格外鲜嫩,“这草能监测水质,” 老秦掐片叶子,“叶片发黄就说明硫化物超标,比在线监测仪还灵敏。”
下午的种植转向汽轮机厂房周边。林羽教大家用 “降温种植法”,在厂房外墙架设喷淋系统,配合灵草的蒸腾作用形成局部降温区,种植槽内填着轻质陶粒与火山石,“这些陶粒能储水降温,” 他往基质里掺着蛭石,“灵草的根系可吸收设备散热,就像给厂房装绿色空调。” 葛博士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数据显示有灵草覆盖的区域比裸露处低 5℃:“这叫‘生态降温’,” 她对比能耗数据,“能让厂房的空调负荷降低 15%,比加装隔热层省钱。”
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扛着温湿度计来了。他们要在井场做 “温度梯度 - 植物生长” 对照实验,井口 5 米内的灵草株高比 20 米外矮 30%,但耐热酶活性高出 40%。“这些数据要发表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戴草帽的教授调试着数据采集器,“标题就叫‘药用植物对地热环境的适应性机制’,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耐热极限。”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叶片贴上温度传感器,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地球的内热编织绿色的缓冲带。
傍晚的雷阵雨让地热井的蒸汽与雨水交融。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种植槽的固定装置,葛博士则监测着回灌水质的变化,雨点敲打蒸汽管道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反倒更显油亮。“你看这回灌效率多稳定,” 老秦抹着脸上的雨水笑,“以前暴雨会导致回灌压力骤升,现在种了灵草缓冲,压力波动控制在 0.1MPa 以内,比建稳压罐管用。” 雨幕中,地热井的蒸汽在灵草叶上凝成水珠,折射出七彩虹光,像无数微型温泉在叶片上流淌。
村民家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排骨。灵草用的是耐热型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硫磺香,“这草得用井水焯三遍,” 掌勺的大婶说,“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能去‘火气’,这叫‘以草平衡’。” 葛博士从保温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尾水的硫化物浓度降至 0.8mg/L:“达到渔业水质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两个月,就能在下游河道养虹鳟鱼,给村民增加收入。”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地热电站设计规范》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 “梯级利用” 与 “灵草梯度种植”,“防腐处理” 与 “植物分泌抗菌物质”,只是能量载体不同。窗外的地热井指示灯如星辰闪烁,山上的风送来硫磺与草木的混合气息,他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耐高温种植模块,用陶瓷纤维制作,能嵌在井口保温层缝隙,既不影响散热又能增绿,就像给地热井戴绿围巾。”
深夜的井场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水鸟,翅膀扫过蒸汽管道的声音如笛鸣,嘴里叼着的灵草茎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他想起葛博士说的 “热泉生态链”,突然明白地热田不仅是能源基地,也是特殊生物的避难所。蹲在种植槽旁,发现被水鸟翻动的土壤里,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 原来高温与生命的碰撞,能催生出更坚韧的生存智慧。
第二天清晨,陶瓷厂送来了耐高温种植模块。模块的蜂窝结构既轻便又隔热,内侧的釉面光滑不沾水垢,“按您说的耐温标准做的,” 厂长用喷灯测试,“火焰直烧五分钟不变形,比金属盆安全。” 林羽和工人们将模块嵌在井口保温层的缝隙里,种上垂吊型灵草,藤蔓顺着管道缠绕而下,像绿色的隔热层:“这叫‘贴身防护’,” 他调整模块角度时说,“既能利用余热保温,又能吸收管道散热,就像给地热井披绿蓑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