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网。传感器伪装成测温点、阀门的样子,藏在灵草丛中,“能实时监测温度、硫化物浓度和植物生长指标,” 她调试着物联网终端,“超标时自动启动喷淋降温,就像给灵草装智能管家。” 村民们则在制作 “热田植物图谱”,每个灵草品种都标注着耐受温度与药用价值,“扫二维码能看地热知识科普,” 戴斗笠的大叔展示图谱,“比单纯的警示牌有意思。”
中午的 “地热市集” 设在电站的空地上。林羽和村民们摆了个 “灵草热疗站”,展示灵草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态,玻璃缸里的地热尾水经过灵草过滤,从浑浊的乳白色变成清澈,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太初规则》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范》的对照条文。穿工装的工人们用模型演示地热发电流程,当讲到灵草如何吸收硫化物时,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老秦趁机展示他收藏的钻井日志,泛黄的纸页上,2005 年的井喷记录像狰狞的伤疤,而现在的维护记录已平稳如镜:“这是最直观的变化,” 他拍着日志本,“灵草就像给地热田装了安全阀。”
下午的生态修复在钻井废液池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植物 - 微生物联用技术”,在池面架设浮岛,种植水生灵草,水下投放脱硫菌群,“《齐民要术》说‘水热则生藻,草生则水凉’,” 他往浮岛下悬挂生物膜载体,“灵草吸收矿物质,微生物分解硫化物,搭档干活像给废液做双层净化。” 葛博士用离子色谱仪测试,数据显示处理效率提升 50%:“这叫‘协同净化’,” 她对比数据,“比单纯的化学处理更彻底,还能生产有机肥。”
傍晚的夕阳给地热田镀上金边时,地热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地热井的围栏排成队,将幼苗栽进馆前的温泉花盆。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地热守护者” 证书,证书内页用的是地热发电的余热烘干的纸张,印着灵草与地热井的显微合影:“要把灵草净化过程做成互动展项,” 馆长转动着地球仪模型,“让参观者亲手测试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每度电背后的自然代价。” 周边地热企业的代表们带来了 “绿色地热方案”,从梯级利用到尾水净化,厚厚的方案集像本会生长的地热圣经。
晚饭的长桌宴摆在回灌池旁的灵草间。桌布是用废旧蒸汽管保温层编织的,餐盘里盛着灵草炒鸡蛋、薄荷豆腐、紫苏炖热泉鱼。冯工端着竹筒酒杯站起来,对着地热井的方向敬了杯:“第一杯敬地球的内热,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让能源与自然共生的努力。” 酒液洒在灵草生长的土壤里,很快被根须吸收,仿佛地热与草木在共同庆祝这场和解。
夜里的协调会确定了地热田的长期维护方案。“要搞‘井村共建’,” 冯工展示着责任分区图,“电站负责井口周边,村民负责缓冲带,合作社负责经济作物区,” 他指着图上的绿色节点,“就像给地热资源装生态保险。” 葛博士补充道:“得每季度搞次‘地热开放日’,” 她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让公众亲手检测灵草净化前后的水质,用数据消除顾虑。” 林羽看着图上覆盖热田的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电站,分明是地球的绿色能量枢纽,在蒸汽与根系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温暖。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老秦送的钻井压力表花盆,里面种着灵草,表盘上刻着 “温度与绿意共存”;葛博士给的硫化物降解曲线图,首页贴着片灵草叶标本;孩子们画的地热田灵草图,背景是灵草缠绕的地热井,蒸汽在叶片间变成彩色的云朵。冯工把块嵌着灵草的硫磺晶体送给林羽,晶体的晶面上还留着地热蒸汽的痕迹:“这叫‘热与草的契约’,” 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炽热的能量,也能被生命温柔调和。” 林羽摸着硫磺晶体的冰凉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地热脉络继续生长的绿意,让每口井都成为自然与能源的平衡点。
月光顺着地热井的管道流淌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热田。井口的灵草在蒸汽中连成绿色的涟漪,输热管旁的幼苗如跳动的火焰,回灌池的浮岛上,挺水的灵草正随着热水的流动轻轻摆动。老秦和冯工站在电站门口挥手,头灯的光束在雾中划出两道暖色轨迹,像两束守护地热的光。
越野车驶离山路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硫磺晶体。晶体的缝隙里,一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晶体的纹路。车窗外,地热田的灯火在暮色里闪烁如星辰,灵草与管道的影子交织成流动的热能图案,向山谷的每个角落扩散。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葛博士提到的干热岩开发区绿化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环境更极端,挑战更极致,但只要带着这份让能源与自然共生的信念,就没有什么能量形式不能长出春天。
夜色漫上山路的挡风玻璃时,林羽给硫磺晶体里的灵草浇了点温泉水。水珠顺着晶体的棱面流淌,在底部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的井场灯光,像把整个地热田的温暖都装进了这方晶质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地热管道,突然觉得所谓 “能源”,从来不是对自然的掠夺,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能量流转中保持平衡的勇气,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晶体的缝隙,也能长得热烈而从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