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村落的村民们挑着竹筐来了。以捕鱼为生的刘叔捧着个旧陶盆,盆底的鱼纹是他父亲年轻时画的,“这水府没污染时,我们每天能捕上百斤鲫鱼,” 他指着闸前的黑水,“2020 年的《水府环境报告》记载‘水体黑臭等级为重度’。” 林羽接过刘叔递来的灵草苗,发现根部裹的河泥中混着莲籽粉 —— 玄涵道长特意调制的 “通脉灵泥”,“莲籽能通水脉,河泥能护根,” 玄涵捻起一撮河泥,“水府因淤塞而水脉紊乱,需以此暂稳水性,待灵草成势,自能水脉流通。” 很快,周边的渔民、荷花种植户都来了,有人带来竹编浮岛,有人要测试灵草对鱼类的吸引效果,闸旁的空地上竟摆起了简易的法坛。
中午的日头最烈时,玄涵道长的 “导流法” 显效。弯道处的淤沙被水流冲散,灵草幼苗的叶片从黑水中探出头,楚工的检测仪显示此处的 COD 值降至 75mg/L:“你看这导流帘的纹路,” 玄涵指着芦苇的排列,顺着水流方向倾斜 30 度,既导水又不阻鱼,“动静相生,方得长久,若一味挡淤,反会让河水‘水满则溢’,冲毁闸体。” 老何扛着块带水纹的青石板走来,石面上天然形成的纹路如水流波纹:“这是当年修闸时从河底捞的‘水脉石’,” 他用清水洗净石板,“道长说可将它嵌在闸中央,当‘镇闸石’。” 林羽与众人合力将石板嵌在闸体核心处,玄涵洒下五谷:“《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石为闸之骨,草木为水之魂,骨魂相依,方为涵虚。”
午休时,林羽跟着玄涵道长沿水府巡查。水府上游的进水渠被工业废料堵塞,渠壁上还留着当年排污管的锈迹;闸后的消力池堆满淤泥,池底的消力坎已被淤平;观旁的 “涵虚池” 被黑水渗透,池水泛着诡异的灰黑色,只有几株耐污的水藻在池边勉强存活。“此处为‘兑’位,属金,金旺克木,需种水生灵草化之,” 玄涵在池边插上水芹枝,“水芹属木,木能克金,可引池中之水,解周边毒淤。” 走过废弃的泵站,泵体的裂缝里长出丛泽泻,叶片浮在水面,根系深入淤泥,“这草能‘化淤毒’,” 玄涵摘下片叶子,“根系能分泌有机酸,将淤泥中的重金属转化为无害物质,比任何清淤剂都管用。” 林羽想起《太初规则》中 “淤有毒浊,化有缓急,草木能解” 的记载,与玄涵的 “水脉相通” 之说,竟如出一辙。
下午的种植转向闸体的石缝。林羽依玄涵 “顺闸固植法”,将闸缝中的碎渣轻轻清理,底层铺 8 厘米厚的草木灰(玄涵称其为 “化淤灰”,能中和淤毒),中层填腐叶土与闸石粉末的混合物,“草木灰柔而化毒,闸石粉刚而固闸,” 玄涵往土中掺着松针,“二者相济,既能让灵草扎根,又能加固闸体,就像给闸体装绿色筋骨。” 老何用水平仪检测,闸体的倾斜度比之前改善 1.8 度:“这便是‘道法自然’的智慧,” 他记录数据,“不用水泥灌浆,只借草木之力,既保古貌,又固闸体。”
水产研究所的师生们背着采样箱来了。他们要在水府建立 “水生药草园”,采集灵草样本研究其化淤机制,显微镜下,玄渊草的根系能分泌黏液,将淤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吸附成团,水菖蒲的叶片能释放化感物质,抑制蓝藻生长。“这些数据要发表在《中国道教环境研究》,” 戴眼镜的教授调试着检测仪,“标题就叫‘道家水府文化与灵草化淤技术的融合实践’,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标注五行属性 —— 玄渊草属水(通脉)、水菖蒲属木(化淤)、泽泻属水(解毒),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以草木为笔,在水府的闸体上书写 “阴阳调和” 的涵虚篇章。
傍晚的雷阵雨骤至,林羽与众人忙着加固闸旁的灵草。玄涵却立于闸前,任由雨水打湿道袍,手中八卦镜的镜面在雨中映出水府的全貌:“《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此雨为‘通脉之水’,可助灵草化淤,无需躲避。” 雨水顺着闸体的石缝流淌,在灵草根部汇成细小的溪流,老何抹着脸上的雨水笑:“以前下雨怕淤泥扩散,现在有了灵草,反倒盼着雨来,这就是‘变害为利’啊!” 雨幕中,闸体的 “镇闸石” 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灵草在雨水中舒展叶片,仿佛整个水府都在雨水的滋养下,慢慢恢复涵虚脉的活力。
晚饭在闸旁的石亭吃,铁锅炖的鲫鱼飘着玄渊草香,鱼肉的鲜嫩裹着水生草木的清苦。玄涵道长取出珍藏的 “涵虚茶”,茶叶采自闸旁的野生茶树,用河水冲泡而成:“此茶吸水府涵虚气而生,性凉而味甘,” 他给每人斟茶,“恰如水府的灵草,虽生在浊水之中,却有化淤之性。” 楚工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水府的 COD 值从 135mg/L 降至 68mg/L:“达到地表水 Ⅴ 类标准了,” 他眼里闪着光,“再种半年,就能在闸后放养鱼苗,给村民增加收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