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十四年的冬月,北京城早早地覆上了一层莹白的薄雪。细碎的雪籽儿从铅灰色的天幕洒落,沾湿了紫禁城金銮殿的琉璃瓦,在那清冷微弱的日光映照下,反射出一片片含蓄而雍容的寒光,宛如无数冰晶拼凑成的巨大鳞甲。街巷之间,行人呵出的白气瞬间融入了凛冽的空气里,车马碾过积雪未深的青石板路,发出辘辘的声响,更显都城的肃穆与宁静。
然而,位于城西的光禄大夫府内,却是另一番与室外清寒截然不同的景象。地龙烧得暖融融的,热气透过雕花砖缝丝丝缕缕地溢出,连带着回廊下悬挂的鹦鹉也显得格外精神,偶尔学舌几句新学的诗词。庭院中,几株老梅正凌寒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与室内的暖意、人声的熙攘交织成一派忙碌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书房内,炭盆里的银骨炭烧得正旺,偶尔爆起一两声轻微的噼啪。戚睿涵端坐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手中捧着一份才由通政司送来的奏报副本。那是关于辽东地区试种杂交水稻的丰收详录。他看得极为专注,目光一行行扫过那些记录着亩产、穗数、抗寒表现的工楷小字,嘴角不由自主地噙起一丝沉稳而满足的笑意。那笑意淡若浮云,却是由心底而生,映照着他这些年来殚精竭虑终于见到成效的慰藉。
窗外庭院里,人影绰绰,语笑嫣然。白诗悦披着一件杏子红的缕金百蝶穿花锦缎斗篷,正指挥着几名健壮的仆役,将几个看似异常沉重的樟木箱笼小心翼翼地搬上那辆特制的宽辐马车。她时而指点着摆放的角度,时而叮嘱着轻拿轻放,明媚的脸上因忙碌而泛起一层薄薄的红晕,呵出的白气在她面前聚了又散。
“左边些,再往左边些!对,就是那里,轻点放,那里头可是菲含的宝贝,磕碰不得!”她的声音清亮,带着一种自然的活力。
袁薇站在她身侧,穿着一身更显利落的湖蓝色棉裙,外罩一件石青色的灰鼠坎肩,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册子,不时对照着马车上的物事,用细笔勾画。她闻言抬头,笑道:“诗悦,你慢些说,瞧把他们指挥得团团转。这几个箱子装的是菲含工坊里新打制的测量器械和备用零件,自然是重的。”她转向仆役,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按白姑娘说的摆放稳当,用绳索固定好,海上风浪大,万不能有丝毫松动。”
不远处,董小倩正俯身在一个打开的箱笼前,仔细清点着里面的物品。她穿着一身藕荷色的缎面夹袄,下系月白长裙,乌黑的秀发简单地绾了个髻,插着一支素雅的玉簪。几年的时光,早已洗去了她初来时的彷徨与那份属于旧时代闺阁的娇怯。如今她举止从容,眉宇间既有江南水乡蕴养出的温婉细腻,又添了几分经历风浪、参与机要后历练出的干练与沉静。她指尖轻轻划过清单上的名目,一一核对,姿态认真,仿佛手中不是寻常物什清单,而是关乎军国大事的文书。
“睿涵,看什么呢,这么入神?”一个温软的声音自身后响起。戚睿涵回头,见是刁如苑款款从回廊转角处走来。她裹着一件极为保暖的银鼠皮斗篷,帽沿一圈细软的绒毛衬得她脸庞愈发小巧精致。她手中捧着一个定窑白瓷的茶杯,杯壁温热,递到戚睿涵面前,“是户部那边送来的辽东农事奏报?我方才路过前院,听小厮提了一句。看来,咱们这‘神农氏’之功,是板上钉钉,跑不了了。”她语带调侃,眼神却透着真诚的喜悦。
戚睿涵接过茶杯,那暖意立刻透过细腻的瓷壁传到掌心,驱散了指尖最后一丝寒意。他指了指书案上的文书,语气平和却难掩振奋:“登州、莱州几处精心挑选的试验田,亩产确比往年风调雨顺时的最好年景,还翻了近倍。秋收后,百姓家中储粮殷实,这个冬天,脸上总算能看到些踏实的颜色了,不再是从前那般,一到冬日就愁眉不展。”他顿了顿,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只是,全面推广之事,仍非一蹴而就。各地水土、气候差异太大,辽东的成功,未必能直接套用在江南水乡或是西北旱地。还需派出更多懂农事的官员和技术老农,分赴各地,因地制宜,慢慢调整育种和栽培方案。”
这时,书房门帘被掀开,带进一丝外面清冷的空气。刘菲含从小工坊那边过来,手上还沾着些许未能完全洗净的炭灰与金属碎屑。她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青布衣裙,袖口为了方便干活而紧紧束着,脸上带着一丝倦色,眼神却一如既往地清澈专注。
她听到戚睿涵的话,接口道:“能有此成效,已属不易。睿涵,你我都知,这育种之事,如同治学,甚至比治学更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反复的失败与推敲。”她走到盆架前,一边仔细地洗手,一边继续道,声音里带着理科生特有的冷静与条理,“火器改良不也是如此?上次北伐,虽在战场上亲眼见识了罗刹国火器之犀利,对我们触动很大。但这几年,我们吸收其长,结合我们自己的工艺,新制的燧发枪,无论是在射速、精度还是哑火率上,都已提升不少。只是,军工制造,关乎国本,欲大规模列装全军,确保质量如一,尚需时日打磨,急不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穿越,闯王一统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穿越,闯王一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