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重托!”陆抗声音铿锵,重重叩首。殿中众臣,尤其是那些原魏吴降臣,见陆抗初来便得如此重用,心中皆是一震,亦不免有几分艳羡,更多了几分警惕与期待。
“太子刘璿(xuān)、虎贲中郎将赵广、山地营副将王佑、陷阵营都尉李焕听令!”
“儿臣(末将)在!”四人齐步出班。太子刘璿年仅十八,面容略显稚嫩,但眼神明亮,透着激动与坚毅;赵广乃赵云次子,与其父容貌有几分相似,英气勃勃,沉稳内敛;王佑是山地营(原南中精锐,擅长山地丛林作战)中的后起之秀,皮肤黝黑,目光锐利如鹰;李焕则是高顺陷阵营精神的继承者,身材魁梧,沉默如山。
“陆路大军,以太子为监军,随军历练,观政知民。虎贲中郎将赵广为前军主将,山地营副将王佑率山地营五千,陷阵营都尉李焕率陷阵营三千,并幽州骑兵两千,合计步骑一万,皆归赵广节制!尔等自陆路出辽东,跨萨水,直逼高句丽王都王险城(今平壤)!一路稳扎稳打,清除堡寨,安抚百姓,遇敌即歼!务必打出天朝威风,勿负朕望!”
“儿臣(末将)领旨!必扬汉威,平靖边陲!”四人齐声应诺,声震屋瓦。太子刘璿更是激动得脸颊微红,他知道这是父皇对他的巨大考验与磨砺。
刘禅目光扫过阶下济济一堂的文武,最终落在一位身着儒袍、气质清朗的年轻官员身上:“国子监博士,张毣(mào)。”
“臣在。”张毣出列,他是已故尚书令张裔之孙,以才学敏捷、通达时务着称于国子监。
“朕命你为太子舍人,兼领行军记室参军,随太子出征。一则辅佐太子,参赞军务;二则记录此次征伐经过、风土人情;三则留意高句丽典籍、人文,或有可采之处。另,于国子监中遴选通晓文书、机敏果敢之学子十人,充任军中书佐、宣慰使等职,随军效力,亦为历练。”
“臣,遵旨!”张毣强抑激动,躬身领命。此举无疑开启了国子学子从军参战、建功立业的新途径。
散朝之后,整个长安乃至相关州郡迅速行动起来。粮草辎重,沿驰道源源不断运往东莱和辽东;精锐将士从各地营垒开拔,向指定地点集结;工部将最新打造的巨型楼船和精良军械交付水军。
公元238年,肇元二年夏,东莱郡,蓬莱水城。
海风猎猎,吹动陆抗的战袍。他立于新建的巨型楼船“长安”号的舰首,眺望着眼前舳舻相接、帆樯如林的庞大舰队。十艘新式楼船犹如海上堡垒,巍峨耸立,每艘皆可载士八百人,装备改良型雷霆弩炮(缩小版,适用于舰船)及拍竿。二十艘艨艟斗舰行动迅捷,如同环绕巨鲸的鲨群。
副将乃是原东吴水军校尉周胤(周瑜之侄),他指着舰队,不无自豪地对陆抗道:“都督请看,有此雄师,横跨渤海,直抵高句丽,如履平地!末将已仔细研究过海图与水文,此时节风向、海流皆利于我。只需两日夜,便可抵达高句丽西海岸。”
陆抗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周将军久历江湖,水战精熟,此番有劳了。然跨海远征,非同小可。高句丽海岸线曲折,暗礁密布,登陆地点需慎之又慎。我军虽强,然孤悬海外,补给不易,初战务必迅猛凌厉,站稳脚跟。”他顿了顿,问道:“派往高句丽的细作,可有消息传回?”
一旁参军忙回道:“禀都督,已有消息。高句丽王虽受司马羕蛊惑,然其国中亦有大臣反对与我大汉为敌。其兵力多集中于王险城周边及北部边境,防备我陆路大军。西海岸防御相对空虚,唯浿水(今大同江)入海口处的‘浿口戍’(虚指)有兵千人把守,建有简易烽燧、营垒。其南百里外有一处海湾,名曰‘列口’(约今高句丽南浦港附近),地势平缓,利于登陆,且距离王险城不过一日路程。”
“列口……”陆抗手指在海图上轻轻一点,眼中精光一闪,“甚好。传令各舰:目标,列口海湾!全速前进!命‘先锋’号艨艟前出二十里警戒,遇敌船,不必请示,即刻击沉!登陆各部,检查器械,做好战备!”
“诺!”
浩荡舰队升起满帆,如同离弦之箭,乘着东南风,劈波斩浪,向着东北方向疾驰而去。海鸥盘旋,夕阳将舰队的身影拉得悠长,投在金色的海面上,壮阔无比。
辽东郡,襄平城。
赵广、王佑、李焕已与马岱拨付的两千幽州骑兵会师。一万两千大军营寨连绵,杀气盈野。太子刘璿与张毣等一众国子学子也已抵达。
中军大帐内,赵广主持军议。他虽年轻,但得赵云真传,用兵沉稳:“诸位,陛下旨意清晰,陆路进军,贵在稳、狠、准。稳,则步步为营,不贪功冒进,免中埋伏;狠,则遇敌即歼,毫不留情,震慑宵小;准,则直指王险城,擒贼擒王。”
他指向舆图:“探马来报,高句丽军主力约两万,由其大将王唊(jiá)统领,已前出至萨水以东三十里的‘增地营’(虚指),倚山傍水立寨,企图阻我东进。其营垒坚固,且多设鹿角、陷坑。司马羕率千余魏国残部,并公孙余党数百人,混杂其中,以为策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