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刘禅于内殿览毕名单,对诸葛亮笑道:“相父请看,国子学、讲武堂所育人才,已崭露头角。假以时日,必成国家干城。”诸葛亮颔首:“此乃陛下坚持兴学之功。新血已入彀中,旧染污俗,当可渐涤。”
***
殿试谕令,紫宸对策
腊月十五,朝廷再发明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本次科举取士八百,皆一时之选。然人才高下,尤需亲辨。兹定于肇元三年元月十五,于长安未央宫前殿,举行殿试。文科前三十名、武科前五十名,共计八十人,朕将亲试之。”
“殿试分四场,朕将亲命试题:
首场经义,察其根本;
次场策论,观其器识;
三场算学,验其务实;
四场问对,考其应变。
“文武之选,皆需通晓经国大体,明辨时务机宜。朕将与丞相、诸公亲阅试卷,酌定最终次第。一甲授翰林院修撰、编修,入枢庭学习;二甲授各部主事、御史台监察御史、郡丞等职;三甲授县令、县丞、军中司马等职。武科高第者,入讲武堂深造,或直接授军职。”
“望诸生静心备考,勿负朕望!”
此诏一出,八十名幸运儿顿成帝国焦点。有人闭门苦读,有人遍访名师,有人忐忑不安,有人志在必得。无数目光聚焦于元月十五的未央宫,皆知此试不仅决定个人荣辱,更将奠定未来数十年大汉官僚体系之格局。
***
腊月的长安城,迎来了今冬又一场大雪。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将整座帝都笼罩在一片静谧的银白之中。未央宫的朱墙黄瓦、街巷的灰砖青石、坊市的旌旗招牌,尽数披上素装。渭水早已封冻,冰面上积着厚厚的雪,偶有顽童嬉戏其上传来的欢笑声,为这座肃穆的帝都添了几分生气。
然而,在这片银装素裹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涌动。科举放榜后的长安城,处处透着不同往日的紧张与期待。
国子学,西厢静室
窗外雪花飞舞,室内炭火微弱。张黎呵着冻得发红的手,在案前奋笔疾书。这是他向祭酒特辟的静室,虽简陋却安静,正适合备战殿试。
"钱法之弊,不在法而在行。"他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民间疑虑,根源在于信;偏远难行,症结在于通..."
忽然,门外传来轻叩。张黎开门,见是李文提着食盒站在雪中。
"文远兄还在用功?"李文笑着抖落身上的雪,"已是亥时了,该用些宵夜。"
张黎连忙让进屋内:"有劳文若兄挂念。只是这策论实在难写,钱法一事,涉及太广。"
二人围炉而坐,李文打开食盒,取出还冒着热气的胡饼和肉羹。
"丞相日前在政事堂议及钱法,提及文远兄的答卷,赞你'切中肯綮'呢。"李文压低声音道。
张黎手中的胡饼险些掉落:"丞相...真的..."
"自然是真的。"李文正色道,"所以文远兄更需用心。殿试之上,陛下必会垂询此事。"
张黎激动得手指微颤:"我一介寒门,得蒙天听,实在是..."
"朝廷取士,本就不问出身。"李文拍拍他的肩,"不过听说荀氏、王氏那些世家子弟,都在重金延请名师指点。我们寒门学子,更需互相扶持。"
窗外风雪更急,室内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却愈加热烈。他们从钱法谈到屯田,从律法说到边政,直到深夜方才散去。这一夜,国子学内如他们这般挑灯夜读的学子,不下百人。
北军校场,讲武堂
大雪中的校场空无一人,但讲武堂内却灯火通明。邓艾独自一人站在沙盘前,手指在模拟地形上缓缓移动。
"若...若千骑遇险,当...当如何..."他自言自语,眉头紧锁。
沙盘上,代表敌军的红色小旗占据要冲,蓝旗则被围在谷地。邓艾沉思良久,忽然眼睛一亮,将几面蓝旗悄悄移往侧翼山道。
"断...断其粮道,待...待其自乱。"他满意地点头,却又立即摇头,"不...不妥,若...若天降大雪,山道难行..."
"士载还在推演?"身后忽然传来声音。邓艾回头,见钟会披着狐裘站在门口,面带笑意。
"士...士季兄。"邓艾略显窘迫,"还...还有些想不明白处。"
钟会走近沙盘,只看一眼便道:"士载是想出奇兵绕后?妙是妙,但若我是敌军,必在隘口设伏。"他手指轻点几处,"这里,这里,都是设伏的好地方。"
邓艾凝神细看,不禁颔首:"的...的确。那...那当如何?"
"不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钟会轻笑,"正面佯攻,另遣死士夜袭..."他在沙盘上比划着,解说自己的策略。
二人讨论良久,直到更鼓响起。钟会告辞时,忽然回头道:"士载之才,不在奇诡而在沉稳。殿试之时,切勿因求奇而舍长。"
邓艾怔了怔,郑重拱手:"多...多谢指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