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馆,天字房
顾谭放下手中的《盐铁论》,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从江东兼程北上,一路劳顿,但殿试在即,不敢有丝毫懈怠。
"公子,该用药了。"老仆端着药碗进来,"连日赶路,染了风寒,还是早些歇息吧。"
顾谭摇头:"殿试只剩一月,哪能休息。"他接过药碗一饮而尽,眉头都不皱一下。
作为吴郡顾氏的子弟,他肩上担负着整个家族的期望。科举取士,对世家大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能高中,便可在新朝中站稳脚跟;若名落孙山,则恐家道中落。
"听说寒门徐劼此次高中第三?"顾谭忽然问道。
老仆点头:"是的,公子。此人出身寒微,但据说策论写得极好。"
顾谭沉默片刻,重新拿起笔:"取徐劼的策论来我看看。"
烛火摇曳,映照着青年认真的侧脸。窗外风雪呼啸,他却浑然不觉。
未央宫,温室殿
炉火噼啪,将殿内烘得暖如春日。刘禅与诸葛亮对坐弈棋,但二人的心思显然不在棋局上。
"相父,殿试题旨,当直指时弊否?"刘禅落下一子,忽然问道。
诸葛亮羽扇轻摇:"陛下圣明。当今天下之要,在于固本、理财、强兵、安边四事。试题当由此发,观其器识。"
他缓缓道:"经义试其根本,看是否通晓圣贤大道;策论观其器识,看能否洞察时务;算学验其务实,看可会经世致用;问对考其应变,看临机决断之能。"
刘禅点头:"听说此次寒门学子表现优异?"
"正是。"诸葛亮眼中露出欣慰之色,"如国子学张黎,精通律法;李文通晓实务;还有江东寒士徐劼,策论堪称惊艳。"
"世家子弟呢?"
"亦不乏才俊。颍川荀氏、琅琊王氏、吴郡顾氏都有子弟中试。尤其顾谭,文武双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禅沉吟片刻:"相父以为,殿试该如何取舍?"
诸葛亮正色道:"臣以为,当以才取人,不论门第。然才各有不同:有奇才,有稳才,有通才,有专才。陛下当因才施用,使各得其所。"
他继续道:"如邓艾沉稳,可任守成;钟会机变,宜为开拓;张黎明法,当司刑宪;李文通实务,适合理财..."
君臣二人越谈越深,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殿外风雪更急,但殿内炉火正旺。
长安街巷,市井之间
科举放榜的消息,早已传遍长安的大街小巷。酒肆茶坊中,人人都在议论这场前所未有的盛事。
"听说了吗?城南张铁匠的儿子中了头名!"西市酒肆中,一个汉子大声说道。
"可不是嘛!往日里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这次可被打脸了!"另一人接口。
角落里的老者却摇头:"殿试还没考呢,现在高兴还太早。你们不知道,那些世家都在重金请名师辅导呢。"
"陛下圣明,丞相公正,定然不会让他们得逞!"
类似的议论在长安各处上演。普通百姓为寒门学子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因为这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而世族大家则暗中较劲,准备在殿试中挽回颜面。
丞相府,夜深处
诸葛亮站在廊下,望着漫天飞雪。蒋琬站在他身后,低声汇报着各地情况。
"颍川荀氏请了三位大儒为子弟辅导;琅琊王氏更是将家族藏书全部开放;吴郡顾氏、陆氏也都各有动作。"
诸葛亮点头:"这是意料之中。还有呢?"
"寒门学子这边,国子学已开放所有藏书楼,并提供廪食。各地学子也自发组织诗社、文会,互相切磋。"
"好。"诸葛亮转身,"要确保公平。特别是殿试之时,绝不可有任何舞弊之事。"
"已经安排御史台加强监察。所有考官都已严令不得与考生私相授受。"
诸葛亮望向远方,目光深邃:"这是一次大考,考的不仅是学子,更是整个大汉。"
雪越发大了,将整座长安城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但在这片洁白之下,八十颗年轻的心正在激烈跳动,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抱负、他们的命运,都将在一月的殿试中见分晓。
一个大时代的选择,正在这场风雪中缓缓拉开序幕。寒门与世家的较量,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守成与开拓的抉择,都将在未央宫的大殿上精彩上演。
而此刻,他们都在等待——等待雪停,等待天明,等待那个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