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府深宵议政忙,增俸严法肃贪赃。
登闻鼓铸英雄骨,养廉银护赤子肠。
陇右平叛挥剑锐,宫前罪己感民惶。
暗行御史巡乡野,汉祚重兴雪映光。
丞相府的密室,在肇元三年仲冬的寒夜里,透着与外界截然不同的暖意。地上的炭盆烧得正旺,赤红的炭火时不时 “噼啪” 作响,溅起几点火星,将室内的光影晃得微微摇曳。密室的墙壁由厚重的青石砌成,上面挂着几幅泛黄的舆图,边角因常年翻阅已有些磨损,却依旧能清晰看到上面标注的山川河流与城镇关隘。
诸葛亮身着一袭素色锦袍,须发已有些斑白,却丝毫不减儒雅气度。他将一本厚厚的新任官员名册轻轻推至刘禅面前,手指在名册封面上轻轻点了点,声音沉稳而温和:“陛下请看,杜琼等三十六处空缺职位已尽数补全,此次擢拔的官员多是臣等微服巡查时发现的寒门子弟,他们品行端正,且熟悉民间疾苦,定能为百姓办实事。”
刘禅端坐于案前,玄色龙袍上的金线在烛火下泛着微光。他伸手拿起名册,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目光仔细扫过每一个名字与履历,时而微微点头,时而眉头轻蹙。片刻后,他将名册合上,放在案上,语气坚定地说道:“还不够。”
他顿了顿,指尖再次点过名册,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朕要的是釜底抽薪,从根源上杜绝贪腐。传朕旨意:九品以上官员俸禄增加三成,县令以上官员俸禄加倍。另外,特设‘养廉银’,由皇家内帑直接发放,不得经过地方官府转手。”
站在一旁的董允闻言,脸色骤变,急忙上前一步,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担忧:“陛下!国库虽经这几年休养生息有所充盈,可如此大规模增俸与设立养廉银,耗费实在巨大,长此以往,国库恐怕难以支撑啊...”
“难以支撑?” 刘禅截断董允的话,声音陡然提高几分,眼神中闪过一丝厉色,“朕看,是难以支撑贪官们无休止的贪墨!” 他说着,从案下取出一本厚厚的巴郡粮案账簿,重重摔在桌上,账簿散开,露出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你们看看这些蛀虫!岁俸不过二百石,竟能贪出万石家私!他们贪墨的钱财,比朕给官员增俸所需的费用,何止多了一倍?与其让钱财落入贪官之手,不如用在正途,让清廉的官员能安心为官,不为生计所困。”
董允拿起账簿,仔细翻阅着,越看脸色越凝重,嘴唇动了动,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一直沉默不语的费祎这时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顾虑:“陛下,臣并非反对增俸设养廉银,只是担忧,若只一味高薪,恐会养出一批只拿俸禄、不办实事的惰政官员,那反而会误了国事。”
“所以,才要配以严刑峻法,双管齐下。” 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开口,语气中透着深思熟虑,“臣已拟定新的《考功令》,规定每年年末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仅要剥夺俸禄,情节严重者还将罢官免职;考核优秀者,则给予重赏,或擢升官职,或增加俸禄。更妙的是...” 他说着,示意费祎展开墙上悬挂的舆图,手指在舆图上的各州位置轻轻划过,“陛下下令让各州互调监察使,每三年更换一任,如此一来,监察使与地方官员无长期利益纠葛,便不敢相互勾结结党营私,也能更好地发挥监察之职。”
烛火跳动,将几人的身影映在墙壁上,忽明忽暗。刘禅望向窗外,密室的窗户紧闭,却能隐约听到外面风雪呼啸的声音。雪夜里,依稀可见朱雀门上刚悬挂的登闻鼓轮廓,那鼓身由坚硬的檀木制成,表面涂着厚重的红漆,在月光下泛着暗沉的光泽。这登闻鼓是他亲手设计的 —— 鼓槌以阵亡将士的断矛熔铸而成,上面还能看到斑驳的锈迹与细小的凹痕,那是昔日战场厮杀的印记;鼓身则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抚恤条例,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雕琢,清晰可辨。他要让每一个前来击鼓鸣冤的百姓,都能清楚看到这些条例,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更没有忘记那些为家国牺牲的将士。
***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京兆尹衙门前就已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办事的百姓。老匠人郑五混在人群中,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刚领到的养老米凭,那纸张薄薄的,却仿佛有千斤重。他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不敢置信 —— 纸上明明白白写着,他每月能从官仓领到三斗精米,这对于如今孤苦无依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郑五年轻时是个手艺精湛的木匠,靠着一双巧手,原本能让一家人过上安稳日子。可命运却对他格外苛刻,儿子早年应征入伍,战死在汉中战场上,连尸骨都没能找回来;不久后,年幼的孙子又被人贩子拐走,至今杳无音信;只剩下老妻卧病在床,常年靠汤药维持,家里的积蓄早就花光了,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