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始终凝神静听,偶尔发问,皆切中要害。诸葛亮则不时补充,或指出可资利用之处。直到所有情报官汇报完毕,阁内一时只剩炭火轻微的噼啪声。
刘禅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又开始飘落的雪花,沉默良久。众人皆屏息垂首。
忽然,他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砸在寂静的暖阁中:“拟旨。”
侍立的中书舍人立刻铺纸研墨。
“一,以最严厉之国书斥责匈奴狐鹿姑单于:背信弃义,窥我神器,贿我疆吏,刺我君王。言其若不尽诛主谋、献首谢罪,朕必亲提天兵,犁庭扫穴,勿谓言之不预也。国书用词,给朕如北风般酷烈!”
“二,诏令卫将军姜维:即日起,陇右诸军进入临战态势,加固城防,广派斥候,谨防匈奴小股部队渗透扰边。命其与凉州刺史密切协同,安抚羌胡,勿使为匈奴所用。”
“三,诏令靖难军统领张翼:所部兵马暂不解除战备,移驻北地郡,详勘地形,整军备武,等待后续旨意。”
“四,诏令大司农:统筹粮草,优先保障北边诸军需用。启用敖仓存粮,务必确保大军三月之食。”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中书舍人运笔如飞,额角微微见汗。
诸葛亮静静听着,眼中流露出欣慰与凝重交织的神色。待刘禅语毕,他缓缓道:“陛下,国书斥责,乃先礼后兵,正合道义。然亦需防范匈奴狗急跳墙,提前发动攻势。且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今冬大雪,转运艰难,需早作安排。”
“相父所虑极是。”刘禅点头,“粮草转运一事,就劳相父亲自督办。另,传朕密令于‘影卫’与各地‘暗行御史’:严密监控境内所有与匈奴、羌胡有往来之商队、人员,凡有通敌嫌疑者,立捕勿赦。但切记,不可冤枉无辜,徒增恐慌。”
“臣,领旨。”诸葛亮躬身。
情报官员们悄然退下,如同水滴汇入大海,再次消失于长安城的茫茫人海之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快又将携带新的使命,潜入那片风雪弥漫的草原。
***
与此同时,长安西市,一家名为“胡杨记”的脚店后院,却弥漫着不安的气氛。店主杨老倌是个老实巴交的河西人,常年经营些皮毛、干果生意,与北边来的胡商有些交道。这几日,他却总觉得心神不宁。
午后,几名常来送货的匈奴商人又来了,却不像往常那般大声吆喝、讨价还价,而是压低了声音,与店里一个伙计躲在角落里嘀嘀咕咕,眼神闪烁。杨老倌隐约听到“王庭”、“赏金”、“大事”几个词,心里咯噔一下。他想起近来官府贴出的告示,严禁与匈奴人私通款曲,违者以叛国论处。
他越想越怕,趁那几人不注意,悄悄溜出后门,想去坊正那里禀报。刚拐出巷口,却见一队黑衣铁卫正快步而来,为首的正是那日曾在京兆尹衙门前监斩“拐爷”的冷面军官。周围百姓纷纷避让。
杨老倌吓得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那军官目光如电,扫过他惨白的脸,脚步略停,沉声问道:“老者,可见几个形迹可疑的匈奴人?”
杨老倌嘴唇哆嗦着,下意识地指了指自家后院的方向。
军官不再多言,一挥手,铁卫们如虎狼般扑向“胡杨记”。后院立刻传来惊呼、打斗和怒骂声,片刻之后,几名匈奴商人和那个伙计被铁链锁拿,拖拽出来,嘴里还在不干不净地叫骂。
军官走到面如土色的杨老倌面前,扔给他一小串铜钱:“赏你的。以后机灵点,发现可疑,即刻报官。”说完,押着人犯大步离去。
杨老倌捏着那串沾着雪泥的铜钱,望着被贴上封条的店门,心中百感交集。他既后怕,又隐隐有一丝庆幸,更对朝廷雷厉风行的手段生出敬畏。周围围观的人群窃窃私语,很快便有衙役赶来,大声宣读拘捕这些人的缘由——涉嫌勾结匈奴,刺探军情。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西市,一种紧张而又同仇敌忾的气氛在寒风中弥漫开来。
***
未央宫中的决策,很快化为一道道具体的军令,通过四百里加急,送往北疆诸郡。
北地郡,靖难军大营。校场上的积雪已被踩踏得坚实无比。寒风卷着旗幡,猎猎作响。
张翼站在点将台上,仅存的左臂握着一支令箭。台下,黑压压的士兵肃立无声,甲胄与兵器在晦暗的冬日下泛着冷硬的光泽。他们刚刚经历陇西平叛的血战,征尘未洗,又闻北虏猖獗,甚至敢行刺陛下,每一张脸上都凝聚着压抑的怒火。
“……匈奴无道,窥我社稷,害我百姓,甚至意图行刺天子!”张翼的声音因愤怒而有些沙哑,却清晰地传入每个士卒的耳中,“此乃国仇!陛下有旨:整军!备战!”
“万胜!万胜!万胜!”士兵们举起兵器,怒吼声冲破云霄,震得枝头的积雪簌簌落下。
军营一角,几个刚从长安武库送来新式弩机的工匠,正紧张地指导士兵们操练。这种弩机力道更强,射程更远,且一次可发三矢,乃是少府工匠们根据陇西之战的经验最新改进的。士兵们好奇而认真地学习着,他们知道,这些利器将来在对抗匈奴骑兵时,或许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更能多杀敌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强汉之墨色如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