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命运似乎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喜。在浏览他那所大学的招生信息时,我发现有一所距离他学校只有三站地铁的大学,我的分数刚好够得上最好的专业。
“就这样吧。”我对妈妈说,“我喜欢北京。”
整个暑假,我都处在一种忐忑的期待中。偶尔,我会从同学那里得知他的消息——他果然被那所顶尖学府录取了,专业是物理。他暑假去了西藏旅行。他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而我,则在一家咖啡馆打工,用赚来的钱买了一台相机。我开始学习摄影,想要以另一种方式记录即将开始的新生活。
九月初,北京秋高气爽。大学报到那天,我独自拖着行李箱走在陌生的校园里,既兴奋又紧张。办理完入学手续后,我鬼使神差地坐上了前往他学校的地铁。
他的校园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古老的建筑爬满了常春藤,林荫道上的梧桐树叶已经开始泛黄。学生们来来往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就在我漫无目的地闲逛时,在一个转角处,我几乎撞上一个人。
“对不起...”我们同时道歉,然后同时愣住了。
是张九驰。
他看起来比高中时更加挺拔,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牛仔裤,却依然在人群中格外出众。他手中抱着几本厚厚的书,似乎正要赶往什么地方。
“林知微?”他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
“你也来这里了?”他问。
“我在隔壁的师范大学。”我回答,声音有些发抖。
“那很近啊。”他微笑着,“伞我后来带去图书馆几次,但都没遇到你。”
我这才想起那把伞的事。原来他一直记得。
“没关系,一把伞而已。”我努力让自己表现得平静。
“这样吧,我请你喝杯咖啡,算是感谢和赔罪。”他看了看手表,“我现在要去实验室交个东西,半小时后,学校咖啡厅见?”
我几乎是机械性地点头,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身影,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
那天的咖啡厅之约,成了我们大学生活中唯一的一次正式交谈。
我们聊了各自的专业,聊了对北京的印象,聊了高中生活。他比我想象中健谈,也更有趣。他告诉我他参加了一个机器人研究项目,周末常去国家图书馆看书,喜欢一部冷门的法国电影。
而我则告诉他,我选择了中文专业,正在学习摄影,最喜欢的作家是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他挑眉,“那本书我尝试过三次,都没能读完第一卷。”
我笑了:“需要很大的耐心,但值得。”
分别时,他主动提出交换联系方式。我看着手机通讯录里新存下的“张九驰”三个字,感觉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然而,现实很快就让我清醒过来。
张九驰在大学里依然是风云人物。他参加了学生会,组织了各种活动,在学术竞赛中屡获大奖。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各种各样优秀的人,包括许多漂亮又才华横溢的女生。
我偶尔会在校园里遇见他,他总是匆匆忙忙,但每次都会停下来简短地聊几句。他记得我的名字,记得我的专业,甚至记得我喜欢普鲁斯特。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仅止于这种偶遇时的寒暄。
我曾鼓起勇气约他去看一场艺术展,他抱歉地说那天有个重要的实验;我在他生日时送了一本他提过的绝版书,他惊喜地收下,第二天送了我一盒精致的巧克力作为回礼。
我们像是两条偶尔相交的线,大多时候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大二那年冬天,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我背着相机在校园里拍照,恰好遇见他从图书馆出来。
“林知微?”他叫住我,“能帮我个忙吗?”
原来他需要一组照片用于一个项目申请,但约定的摄影师临时有事来不了。
我当然是答应了。
那个下午,我为他拍摄了各种场景的照片——在图书馆看书的样子,在实验室操作仪器的样子,在雪地里行走的样子。透过镜头,我肆无忌惮地注视着他,捕捉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
他很有镜头感,但又不造作,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拍摄结束后,他请我吃饭。在那家温暖的小餐馆里,我们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计划毕业后出国读研,已经开始在准备申请材料。
“你呢?有什么打算?”他问。
“可能考研,或者找工作。”我说,“还没想好。”
那一刻,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人生轨迹即将再次分岔。他将继续向上飞翔,而我,终将落回平凡的地面。
大三那年,我交往了一个男朋友。他是我们学校的学长,温柔体贴,对我很好。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在校园里散步。他很普通,不像张九驰那样耀眼,但和他在一起,我感到踏实和安心。
有时,我还会从共同的朋友那里得知张九驰的消息——他拿到了斯坦福的全奖录取,他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奖项,他创办的科技社团越来越壮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