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男朋友知道张九驰的存在,但从不追问。有一次,他小心翼翼地问:“你还在喜欢他吗?”
我思考了很久,诚实回答:“我喜欢的是记忆中的他,是那个十七岁时惊艳了我整个青春的少年。现在的他,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所有美好的可能性。”
大四毕业前夕,我得知张九驰即将出国的消息。学校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欢送会,我收到了邀请。
那天,我穿了一条新买的裙子,化了精致的妆,想要以最好的样子,为这场长达七年的暗恋画上一个句号。
欢送会上来了很多人,他被围在中央,接受着大家的祝福。我站在角落,静静地望着他。他比大学初见时更加成熟稳重,言谈举止间散发着自信从容的气场。
终于,他看到了我,穿过人群向我走来。
“林知微,你来了。”他微笑着,“听说你签约了一家很好的出版社,恭喜。”
“谢谢。”我回答,“也恭喜你,斯坦福的高材生。”
我们聊了一会儿近况,然后他突然说:“其实,我一直很感谢你。”
“感谢我?”我困惑。
“高中那次物理竞赛,我看到你了。”他说,“你站在围栏外,为我鼓掌。”
我愣住了。原来他知道,他一直都知道。
“那天对我来说很重要。”他继续说,“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其实很紧张。但在答辩时,我无意中瞥见围栏外你的身影,你专注的眼神不知为何让我平静下来。后来在图书馆,你借我伞,我才认出是你。”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呆呆地看着他。
“你总是很安静,但你的目光中有一种力量。”他轻声说,“谢谢你,那些年默默的关注。”
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原来我那些自以为隐藏得很好的小心思,他全都知晓。而他,则以他自己的方式,记住了我的存在。
“一路顺风,张九驰。”我最终说。
“前程似锦,林知微。”他回应道。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他出国后,我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长男友因为人生规划不同而和平分手,在出版社从编辑助理做到责任编辑,开始独自租房子住,养了一只猫,周末依然带着相机到处拍照。
我的生活平凡而充实,偶尔还是会想起他——在看到物理相关的新闻时,在路过一中校门时,在北京下雪的冬天里。
时间如水般流淌,转眼又是三年。我已成为出版社的中层编辑,负责的图书获得了行业奖项。生活教会我独立和坚强,也让我懂得了平凡中的幸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整理旧物时翻出了那本记录着关于他一切的笔记本。我一页页翻看,那些稚嫩的字迹记录着一个少女最纯粹的心事。我没有像年轻时想象的那样哭泣,而是微笑着合上了本子。
青春时期的暗恋,更像是一个人与自己的恋爱。我们爱上的,往往是投射在对方身上的理想幻影。张九驰于我而言,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循规蹈矩的青春里唯一的不羁想象。
去年秋天,我因公去美国出差。在旧金山的一家书店里,我竟然看到了他的书——那是一本科普读物,扉页上是他的照片。他看起来成熟了许多,但眼神依然清澈。
我买下了那本书,结账时,店员笑着说:“这位作者很厉害,年轻有为。”
我点点头:“我知道。”
回国前,我最终没有联系他。有些故事,适合留在原来的时空里,不必续写。
如今,我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校对着手中的稿件。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我想起十七岁那年秋天的邂逅,那个穿着校服的少年不经意的一瞥,竟在我的生命中激起如此长久的涟漪。
张九驰,惊艳我七年不止。
而我也终于明白,那七年的意义,不在于能否与他并肩,而在于追逐他光芒的过程中,我如何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他是我青春书页里最绚烂的插图,但故事的主角,终将是我自己。
窗外,又是一年银杏黄。时光从不会为谁停留,但总有一些瞬间,能在记忆里永恒闪耀。感谢那个少年,曾如惊鸿掠过我的青春,留下七载余韵,一生回响。
喜欢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