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向洋在南方经历着裁员、退租、在现金流断裂边缘挣扎的至暗时刻,位于北京西北郊的707研究所,却仿佛处于另一个平行的时空。这里听不到订单取消的传真机嗡鸣,看不到员工离去时空荡的工位,感受不到银行催贷的刺骨寒意。相反,一种与外部肃杀环境迥异的、甚至略显紧迫的“暖流”,正随着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意志,强劲地注入这座代表着国家科技前沿的堡垒。
深秋的一个下午,研究所突然通知召开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及技术骨干紧急会议。林雪和徐航也在参会之列。当他们走进那间熟悉的会议室时,能明显感觉到气氛与往常不同。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讨论或项目汇报,而带着一种更高层面的、战略部署的凝重感。
杨主任站在讲台前,面色严肃,但眉宇间却透着一股振奋。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同志们,想必大家通过新闻也了解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蔓延,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这话让林雪和徐航心头一紧,他们立刻想到了正在南方苦苦支撑的叔叔林向洋。然而,杨主任接下来的话,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央已经做出了英明果断的决策!”杨主任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国家将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应对挑战,核心就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向,就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他环视全场,目光炯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家将投入巨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产业的技术升级!而我们研究所承担的北斗导航、新一代通信技术、航天关键材料等项目——”他用力敲了敲桌面,“这些,正是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关乎产业升级、关乎国家信息安全和空间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领域!”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宏大叙事和清晰指向所吸引。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杨主任的语气斩钉截铁,“我们所的项目,不仅不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收缩,反而会得到国家更强有力的支持!科研经费会更加充足,保障会更加到位!但是——”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任务也会更重,时间会更紧!国家在危难之际加大对我们的投入,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拿出十二分的努力,用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确保重大项目的进度,甚至要提前完成!”
他最后强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这更是我们在国家应对全球性危机中,肩负的特殊使命和贡献!我们要用科技的突破,为国家扩大内需、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硬核支撑!”
会议结束后,研究所内部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原本可能存在的一些因经费或资源限制的讨论和等待,瞬间烟消云散。上级部门的批复文件、新增的预算经费以惊人的速度下达。以前需要反复沟通协调的设备采购、人员配备,现在流程大大简化。
徐航所在的硬件研发部,之前为一个关键测试设备升级的申请报告递交了数月,一直处于“研究讨论”阶段。会议后不到一周,批复就下来了,经费全额拨付,要求尽快完成采购安装,不得影响新一代载荷的测试进度。
“这……这速度也太快了!”负责此事的王工拿着批复文件,有些难以置信。
吴工程师在一旁,脸上露出了然的神情,他对徐航说:“看到了吧?这就是国家力量。外面刮风下雨,咱们这儿,得把屋顶加固,把炉火烧旺!小徐,你们年轻人脑子活,担子要挑起来啊!”
林雪在战略规划部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她参与制定的几个关于项目管理流程优化和风险评估的方案,之前还因为涉及改变原有工作习惯而推进缓慢,现在却被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立刻在全所范围内选取重点项目进行试点推行,强调要“向管理要效率,为科研加速保驾护航”。
“小林,你们提出的这个量化评估模型,很有意义。”部门领导找她谈话,“现在形势逼人,项目进度要加快,但风险控制不能放松。你们要尽快完善,拿出可操作的细则来。”
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研究所弥漫开来。实验室的灯光熄灭得比以前更晚,讨论技术方案的声音更加热烈,各个项目组都在重新评估和压缩时间节点。林雪和徐航发现自己比金融危机前更加忙碌了,但这种忙碌是充实的、目标明确的,带着一种被国家需要、被时代选中的自豪感。
一天晚上,两人加班结束后,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北方的秋夜已有寒意,但研究所里依旧有不少窗户亮着灯。
“感觉像是在两个世界。”林雪裹了裹外套,轻声说道,“叔叔那边水深火热,为了生存不得不裁员收缩。我们这里,却因为国家的逆势投入,反而进入了加速期。”
徐航点了点头,他想起不久前和林向洋通电话时,叔叔那难以掩饰的疲惫和焦虑。“杨主任说得对,我们现在做的,确实是在为国家的未来夯实基础。只是……想到叔叔他们,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他们很清楚,自己所在的这个“避风港”,并非天生存在。它是国家基于长远战略眼光,在危机中做出的主动选择和强力塑造。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向那些关乎国计民生和未来竞争力的核心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国智慧和定力的体现。他们享受着这份“平静”与“保障”,也深知这份安宁背后所承载的期望与重托。
然而,他们也明白,研究所这片“避风港”的温暖,并非能普照所有角落。国家的巨轮正在艰难调头,庞大的刺激计划需要时间传导,无数像叔叔林向洋那样的市场主体,依然在风浪中独自挣扎。他们能做的,就是珍惜这难得的环境,全力以赴,争取早日拿出过硬的成果。或许有一天,他们所突破的技术,能够转化为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而惠及到更多在风浪中航行的企业。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江奔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