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东的电话和新闻里喧嚣的“四万亿”,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林向洋濒临绝望的心跳恢复了些许力度。然而,强心针终究无法立刻治愈沉疴,当意识的微光重新聚焦于冰冷的现实,那刺骨的寒意便以更凶猛的方式反扑上来。
希望是远处的灯塔,风浪却是眼前的噬人巨口。
第二天一早,林向洋是被手机铃声惊醒的——不是催他起床的闹钟,而是银行信贷部王经理的专属铃声。这铃声在过去一个月里,几乎成了他的噩梦序曲。他一个激灵坐起,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深吸了好几口气,才勉强按下接听键,努力让声音听起来不那么沙哑。
“王经理,早啊。”
“林总,不早啦。”王经理的声音带着公式化的客气,底下是磨得光滑冰冷的公事公办,“关于贵公司上一笔贷款的展期申请,我们风控会再次讨论过了……”
林向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单薄的被子。陈静也被惊醒,侧身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担忧。
“……很遗憾,鉴于目前整体的金融风险状况,以及贵公司主要海外客户破产带来的连锁影响,总行方面没有批准。”王经理的话像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切割着林向洋的神经,“按照合同约定,下周一,是最后的还款期限。我希望贵公司能尽快筹措资金,否则……”
后面的话,林向洋有些听不清了,耳朵里嗡嗡作响。“否则”之后是什么,他心知肚明:资产冻结,抵押物拍卖,公司……彻底停摆。
“王经理,能不能再通融一下?国家现在不是正在大力扶持吗?四万亿……”他几乎是脱口而出,试图抓住昨晚那根希望的稻草。
“林总,国家的政策是好的,是面向未来的。”王经理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或许还有一丝对“不识时务”者的轻微不耐,“但政策传导需要时间,银行的坏账考核却是眼前的。我们也要生存,也要对储户负责。请您理解。”
理解?他当然理解。银行从来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当暴风雪来临,它们最先要做的,是收回可能被冻坏的炭火。
挂了电话,林向洋呆呆地坐在床沿,清晨微弱的光线透过窗帘缝隙,照在他一夜之间似乎又深了几分的皱纹里。陈静起身,轻轻把手放在他紧绷的背上。
“又是银行?”
“嗯。”林向洋从喉咙里挤出一个音节,疲惫得像是打了一场败仗,“最后期限,下周一。”
陈静沉默了一下,然后用力按了按他的肩膀:“先起来,吃了早饭再说。总会有办法的。”
办法?林向洋在心里苦笑。办法在哪里?他像一只被困在透明玻璃瓶里的飞虫,看得见外面的光亮,却一次次撞在坚硬的、无形的壁上。
早餐吃得索然无味。曾经热闹的饭桌,因为少了小林帆(已被提前送回老家由老人照看)的嬉闹,更显冷清。餐桌上,夫妻俩的话题绕不开三个字:钱,订单,活下去。
“我约了今天上午去拜访刘总,就是那个做国内连锁家电卖场的。”陈静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看看他们有没有可能消化一部分我们的库存,或者,给我们一个进入他们供应链的机会。”
林向洋点点头,这是他们目前能想到的,开拓国内市场的少数几条路径之一。但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国内市场的游戏规则、人脉关系、价格竞争,与他们熟悉的外贸领域截然不同。那些原本看不上眼的“土老板”,如今成了他们需要仰仗的“救星”。
“我再去一趟科技产业园管委会,”林向洋抹了把脸,强迫自己振作,“上次那个负责中小企业扶持的李主任,说可以帮我们对接一下,看看有没有符合政策的贴息贷款或者补贴项目。死马当活马医吧。”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沉重和一丝不肯熄灭的微光。他们必须动起来,不能停下,停下就意味着认输。
城市的早高峰依旧拥挤,鸣笛声、引擎声交织成一片浮躁的交响。林向洋开着那辆曾经代表身份、如今却深感负担的宝马五系,汇入车流。车窗外,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这座南方的经济重镇,表面上依旧活力四射,但他却感觉自己在穿越一片无形的、冰冷的荒漠。
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的办公大楼气派非凡,但办事窗口前的长队和工作人员脸上程式化的表情,都透着一种官僚体系固有的迟缓。等了近两个小时,林向洋终于见到了那位李主任。
李主任很忙,电话不断,办公室内外等着汇报工作、递交材料的人络绎不绝。他对着林向洋,倒是还算客气,耐心地听完了他的困境陈述。
“林总,你的情况我了解了。”李主任推了推眼镜,指着桌上的一份文件,“你看,这是市里面刚下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指导意见,方向是好的。但是……”
又是一个“但是”。林向洋的心微微一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江奔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