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五月,春末夏初的上海。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气息,那不是梅雨季来临前的潮湿粘腻,也不是都市惯有的浮躁喧嚣,而是一种被无限拉紧的、混合着巨大期待、国际性喧嚣与某种历史性自豪感的炽热张力。这股张力,以黄浦江为轴心,向整个城市,乃至整个中国辐射开来。
林向洋一家,正是在这股张力达到顶点的时刻,踏上了这片已然化身为巨大舞台的土地。
过去的几个月,如同在漆黑的矿道里匍匐前行。靠着那些零敲碎打的边缘订单和近乎卑微的恳求,公司那口气总算吊住了,没有彻底咽下。银行三个月的展期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催促着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当他在财经新闻里看到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的消息时,那个在188节末尾萌生的念头变得更加清晰——必须来亲眼看看。这不仅是为了兑现带家人散心的承诺,缓解陈静和小林帆因家道剧变而承受的压力,更是他作为商人,在寒冬中试图寻找一丝暖源、一缕火种的本能。
“爸爸,我们真的能看到会唱歌的机器人吗?”火车刚刚停靠上海站,林帆就迫不及待地从卧铺上跳下来,仰着头,眼睛亮晶晶地问。小家伙已经快十岁,经历了家庭从富裕到拮据的突变,似乎一下子懂事了不少,但孩童的天性终究难以完全压抑,对这次期待已久的旅行,充满了各种从电视和同学那里听来的奇幻想像。
“能,肯定能!”林向洋揉了揉儿子的头发,努力让自己的笑容显得轻松而肯定。他提起简单的行李,另一只手习惯性地想去牵陈静,却发现妻子正望着车窗外汹涌的人流出神。
站台上,广播里用中英文交替播放着引导信息,巨大的世博会宣传海报无处不在——那个鲜红的、寓意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中国馆形象,冲击着每一个抵达者的视觉。人流如开闸的洪水,其中夹杂着大量戴着统一帽子、挥舞着小旗的旅行团,各种方言、外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国际化的喧哗。
“走吧。”陈静收回目光,轻轻挽住林向洋的胳膊,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这里……真热闹。” 这热闹,与他们那间冷清的小办公室,与他们为了几卷电线价格和人磨破嘴皮子的五金市场,仿佛是两个世界。
出了车站,打车更是成了一场艰苦的战役。等待出租车的长队蜿蜒曲折,几乎看不到头。
“去浦东,世博园附近。”好不容易排到,林向洋拉开车门,对司机说道。
司机是个五十岁上下的上海老师傅,脸膛微黑,精神头十足,一口带着浓重沪语口音的普通话:“好嘞!世博园是吧?这几天全是去那边的!爆满!”
车子汇入车流,缓慢地向浦东方向移动。道路两旁,精心布置的花卉景观、悬挂的万国旗、世博吉祥物“海宝”的蓝色形象随处可见,整个城市像是精心梳妆打扮过,准备迎接一场空前的盛会。
“师傅,这几天生意好吧?”林向洋随口搭话,目光却贪婪地捕捉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与他的城市迥异的现代化天际线。
“好!哪能不好?”司机老张嗓门洪亮,语气里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兴奋和自豪,“开了几十年车了,没见过上海这么热闹,这么有国际范儿!你们是外地来参观的吧?我跟你们讲,这次世博会,不得了的!近两百个国家来建馆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哦。我这几天拉的客人,外国人多了好多,虽然话听不懂,但那个感觉,啧啧,就是不一样!”
他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在拥堵的车流中见缝插针,一边如数家珍:“你们进去要看,中国馆肯定要看的,大气!沙特馆听说里面有个大宝贝,屏幕巨大的来,排队排死人!还有那个英国馆,像个毛茸茸的刺猬,叫啥……种子圣殿?搞不懂,反正好看的!”
老张的话语,朴素而真实,是一个普通市民对这场国家盛事最直接的感受。这种弥漫在空气里的自豪感,让林向洋有些恍惚。他经历过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狼狈,几乎快要忘记,在他个体命运沉浮的同时,这个国家正在以一种怎样昂扬的姿态,登上世界的中心舞台。
车子终于接近世博园区。那种宏大的场面,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依然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湛蓝的天空下,浦江两岸,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展馆如同雨后蘑菇般拔地而起,又像是来自不同星球、不同时空的建筑群落,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远处,那个巍峨的、层层出挑的红色“东方之冠”沉稳厚重,统领全局;近处,那个覆盖着六万根透明亚克力杆、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光芒的英国“种子圣殿”,轻盈而梦幻,仿佛蕴藏着生命的奥秘。
更令人震撼的是人。目光所及,到处都是人。从入口处就开始蜿蜒的、看不到头的长队,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种装扮。空气中弥漫着汗味、防晒霜的味道、各国食物的香气,以及一种集体性兴奋所催生出的、嗡嗡作响的巨大声浪。这声音,与几个月前他办公室里死寂般的安静,形成了天堂与地狱般的反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江奔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