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三位病患的不同情况,祖父立法处方,犹如一位高明的工匠,针对不同的木质和纹路,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对困重纳呆、苔白厚腻的老农陈老汉,他以平胃散为核心,重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中重用苍术之苦温燥烈,如烈日晒土,燥化湿邪;厚朴之苦温行气,破除胀满;陈皮之理气燥湿,辅以甘草、姜枣调和。对带下、身重、手麻的绣娘周大嫂,他则用完带汤合薏苡仁汤之意加减,重在健脾祛湿,舒筋活络,选用白术、山药健脾,人参、白芍益气养血,车前子、荆芥炭利湿止带,更用薏苡仁、木瓜等舒筋除湿。对胸闷痰黏、苔腻微黄的夫子李秀才,则以三仁汤为主方,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以杏仁轻宣上焦肺气,白蔻仁芳香化湿畅中,薏苡仁甘淡渗湿利下,三仁分消上下,共奏“宣上、畅中、渗下”之功,导湿邪从三焦分消。
每处一方,祖父皆向林闻溪细细剖析其中君臣佐使之妙,治法选择之由:“治湿之法,犹如治理水患,需因势利导。有‘芳香化湿’法,如藿香、佩兰、砂仁,以其清香之气,醒脾辟秽,化解湿浊,如清风吹散迷雾;有‘苦温燥湿’法,如苍术、厚朴、草果,以其温燥之性,燥化湿邪,如炭火烘干湿衣;有‘淡渗利湿’法,如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滑石,引导湿邪从小便而出,如开沟渠导积水。临证需审察湿邪所在部位(在上、在中、在下)、兼夹何邪(寒、热)、患者体质(虚实寒热),灵活选用,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并行,务使邪有出路,而正气不伤。”
堂外,清明雨依旧不紧不慢,淅淅沥沥,无声地滋养着万物,也悄然地给人们带来困厄。堂内,草药的清香与那无处不在的湿腐之气默默对抗着,君臣佐使各司其职,旨在打通被湿邪壅滞的气机,涤荡那令人困倦的重浊,恢复人体应有的轻灵、清爽与舒畅。
林闻溪静静地观察着,思索着。他看着祖父如同一位胸有沟壑的水利大家,面对因“湿”而滞塞的不同的生命之河,或疏浚上游,或清理中游,或开通下游,手法精准而富于变化。他对“湿”这一无形无质、却无处不在的致病邪气的特性,及其在人体内变幻多端、缠绵难解的临床表现,有了极为生动、具体而深刻的体悟。这清明时节的雨,不仅淋湿了江南,也深深地浸润了他对医道的理解。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针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