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粟米芽,对农说道:“好孩子,你做得很好。若能让这些种子长成可以食用的果实,我们便再也不用担心食物不够了。”
女娲也笑着说道:“以后,你便专门负责照料这些种子吧。我们一起看着它们长大。”
得到鼓励的农,更加用心地照料粟米芽。他会每天观察芽尖的生长情况,会在下雨时用树叶为芽尖遮挡雨水(怕雨水冲坏嫩芽),会在太阳过于炽热时用树枝为芽尖遮挡阳光(怕嫩芽被晒死)。这种“精心照料”的态度,再次让龙宇看到了人族的“优势”——他们不仅会探索,还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除了农,还有一个名为“黄”的孩童(后世称之为“黄帝始祖”)也引起了龙宇的注意。黄不像农那样专注于植物,也不像燧那样擅长安慰同伴,而是对“工具”产生了兴趣。他会捡起地上的石头,用石头去敲打另一块石头,试图将石头打磨成更锋利的形状;他会收集坚韧的藤蔓,将藤蔓缠绕在树枝上,做成简单的“拐杖”(帮助年幼的孩童行走);他甚至会尝试用树枝和藤蔓,编织成简单的“篮子”(用来盛放采摘的野果)。
有一次,山洞外出现了一只受伤的小兽。其他孩童看到后,要么害怕地躲起来,要么想要用石头砸小兽。唯有黄,走上前,小心翼翼地观察小兽的伤口,然后跑回山洞,采摘了女娲之前教他们识别的“止血草”,用石头将止血草捣成糊状,轻轻敷在小兽的伤口上。随后,他还找来一些柔软的干草,为小兽铺了一个简单的“窝”。
几天后,小兽的伤口愈合了,却没有离开,而是留在了山洞附近,每当看到黄时,都会主动跑过去,用脑袋蹭黄的手。这个场景,被龙宇看在眼里,他的心中泛起一丝涟漪——这便是人族的“仁慈”与“共生”意识。其他种族与兽类的关系,要么是“捕食者”与“猎物”,要么是“奴役者”与“被奴役者”,唯有人族,能与兽类建立起“平等的共生关系”。
“仁慈,不是软弱,而是‘包容’的体现。”龙宇在心中暗道,“能包容其他生灵,才能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道途。这种‘包容’,是未来人族能整合洪荒各族、执掌气运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族孩童逐渐长大,开始学会独立生存。他们不再需要女娲和伏羲时刻守护,而是分成了几个小群体:燧带领一部分人负责“取火”(他们发现摩擦木头可以产生火花,虽然成功率不高,却在不断尝试);农带领一部分人负责“种植”(他们将粟米的种子扩散到山洞周围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大规模种植);黄带领一部分人负责“制作工具”和“守护族群”(他们用打磨锋利的石头制作成“石斧”“石刀”,用来砍伐树木、抵御小型凶兽)。
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步。龙宇通过鸿蒙盘,清晰地看到了人族气运的变化——原本分散的、微弱的气运丝线,因为“分工合作”而变得更加紧密,如同无数条小溪汇聚成河流,开始缓慢地壮大。而且,随着人族开始种植粟米、制作工具,他们对洪荒环境的“改造”也开始显现——山洞周围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种满了粟米;山洞的入口被用木头和石头加固,变得更加安全;甚至有人开始尝试用泥土烧制简单的“陶器”(用来储存水和食物)。
“改造环境,而非适应环境。”龙宇的眼中闪过一缕光芒,“这是人与其他生灵最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灵只能被动地适应洪荒的环境,而人,却能主动地改造环境,让环境为自己服务。这种‘主观能动性’,是他们能在未来超越所有种族的根本原因。”
就在人族逐渐走向稳定时,一场危机悄然降临。黄土塬附近的“黑风岭”上,生活着一群“黑风兽”——这是一种体型庞大、性格凶猛的凶兽,以捕食其他生灵为生。这天,一群黑风兽因为找不到食物,循着人族的气息,来到了山洞附近。
当看到体型庞大的黑风兽时,人族顿时陷入了恐慌。一些人想要逃跑,一些人则拿起石斧、石刀,却因为害怕而瑟瑟发抖。就在这时,黄站了出来。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害怕,而是快速地指挥大家:“燧,快点燃篝火!农,带老人和孩子躲进山洞!其他人跟我一起,用石头砸黑风兽的眼睛!”
黄的指挥很有条理,虽然声音还带着一丝稚嫩,却充满了力量。燧立刻带领大家点燃了几堆篝火(他们已经掌握了摩擦取火的技巧),篝火的光芒和热量让黑风兽暂时不敢靠近;农则快速地带领老人和孩子躲进山洞,并用石头堵住了山洞入口;黄则带领其他手持石斧、石刀的人,站在篝火旁,将手中的石头用力砸向黑风兽的眼睛。
一场人与凶兽的较量,就此展开。黑风兽虽然凶猛,却害怕火焰,而且眼睛被石头砸中后,变得更加狂暴,却也失去了准头。黄抓住机会,指挥大家将篝火推向黑风兽,同时用石斧砍向黑风兽的腿。经过半个时辰的战斗,黑风兽终于因为受伤严重,狼狈地逃回了黑风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20xs.org)源道龙宇洪荒劫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