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大雷音寺,金莲铺地,佛光万道。
如来佛祖端坐在九品莲台之上,金身映照着殿内三千诸佛、五百阿罗汉,宝相庄严,梵音缭绕。自玄奘师徒携真经归大唐已逾三月,长安城内译经院初立,玄奘率数位高僧日夜钻研,却因梵汉语言隔阂、经文奥义晦涩,进度滞涩。这一日,如来于莲台之上垂目推演,见东土佛法根基初萌,却缺得力高僧襄助,遂开口道:“诸位尊者,玄奘携真经返东土,乃佛法东传之关键一步。然东土之人久沐儒道之风,于梵文经典隔阂甚深,玄奘虽慧根深厚,孤身译经、传法,难抵岁月漫长、奥义繁复。今需遣得力之人赴大唐,助其译经、广布佛法,稳固东土法脉。”
话音落下,殿内诸佛颔首。燃灯古佛从左侧莲台起身,白眉垂胸,声音苍老却蕴含力量:“佛祖所言极是。东土乃人皇聚居之地,文明昌盛,却也执念深重。需遣既通梵汉语言、深谙佛法奥义,又能兼容东土习俗之人前往,方能事半功倍。”
如来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殿中众僧,最终落在两位高僧身上。一位是般若波罗蜜多尊者,此人自幼精通梵、汉、西域数种语言,曾于雪山修行三千年,深得《金刚经》《心经》奥义,性情温和,善于化繁为简;另一位是迦叶尊者的弟子摩诃衍,曾随迦叶游历四方,见多识广,擅长搭建法坛、宣讲佛法,尤擅以通俗比喻阐释深奥佛理,且曾于东土边境游历半载,略通中原习俗。
“般若波罗蜜多尊者,摩诃衍,”如来开口,声音传遍大殿,“今命你二人率十位精通经律论的比丘,携灵山藏经阁所藏梵文孤本、译经图谱,赴长安相助玄奘。般若尊者主理译经之事,勘校经文、统一译法;摩诃衍主理传法之事,协助玄奘搭建法坛、宣讲佛法。切记,东土有自身道统,不可强求,当以‘兼容并蓄、循序渐进’为要,引众生自愿向善,方是佛法东传之本。”
二人闻言,躬身行礼:“弟子遵佛祖法旨,定不负所托。”
如来又道:“另有三事需谨记。其一,尊重东土皇权,玄奘乃太宗御弟,你等赴长安后,需先入皇宫面圣,禀明来意,获其支持,方能畅行无阻;其二,译经当求‘信达雅’,不可拘泥梵文句式,需贴合东土语言习惯,使众生易懂;其三,传法不可排斥儒道,佛法讲‘众生平等’,儒道讲‘修身齐家’,异曲同工,当求同存异,共护东土安宁。”
“弟子谨记佛祖教诲。”二人再次躬身。
当日午后,般若波罗蜜多尊者与摩诃衍收拾行装,率十位比丘,携百余卷梵文孤本、译经用的贝叶、笔墨,以及灵山特制的“镇经宝珠”——此宝珠能避邪祟、护经文不遭损毁,从灵山出发,驾祥云向东土而去。
祥云之上,摩诃衍望着下方连绵的山川河流,对般若尊者道:“尊者,东土与西天迥异,语言、习俗、信仰皆不同,此次前往,怕是多有波折。”
般若尊者手持一串菩提子念珠,缓缓转动,目光平和:“佛法东传,本就是逆天而行的伟业,波折在所难免。佛祖已有明示,兼容并蓄、循序渐进。我等只需坚守本心,以佛法之慈悲、奥义之精深,引众生自愿皈依,便无不可为之事。你曾游历东土边境,可知中原百姓最看重何事?”
摩诃衍思索片刻,道:“中原百姓重礼仪、敬皇权、盼安宁。寻常人家所求不过丰衣足食、家人平安,对深奥佛理未必感兴趣。我等宣讲佛法,当从‘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浅显道理入手,再渐次深入。”
般若尊者点头:“所言极是。译经亦是如此,先译《心经》《金刚经》等短篇经典,字句力求简洁明了,待众生略懂佛法基础,再译《大般若经》等鸿篇巨制。”
一行十二人驾祥云日夜兼程,七日后便抵达长安城外。远远望去,长安城墙高大雄伟,朱雀大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派盛世景象。摩诃衍道:“长安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人族帝都。我等需先按佛祖吩咐,入皇宫面圣。”
般若尊者颔首,命随行比丘在城外报恩寺暂歇,自己与摩诃衍则整理衣冠,化作两位游方高僧模样,前往朱雀门求见太宗。
此时的长安,因玄奘取经归来,佛法已初露端倪。太宗李世民对玄奘敬重有加,不仅为其修建译经院,还常召其入宫论道。听闻有西天高僧求见,太宗略感诧异,随即传旨宣见。
太极殿内,太宗端坐龙椅,见般若尊者与摩诃衍步入殿中,二人身着僧袍,面容祥和,行止有度,心中先有了几分好感。般若尊者上前躬身行礼,用流利的汉话道:“西天灵山如来佛祖座下比丘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衍,奉佛祖法旨,特赴东土,协助玄奘法师译经、传法,望陛下恩准。”
太宗闻言,心中大喜。他深知玄奘译经之难,正愁无人相助,如今灵山主动派高僧前来,正是雪中送炭。太宗笑道:“朕早闻灵山佛法高深,今二位尊者远道而来,助朕东土弘法,朕自然应允。不知二位尊者有何需求,朕当尽力满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20xs.org)源道龙宇洪荒劫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