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衍道:“多谢陛下。我等只需在译经院旁开辟一处居所,便于协助玄奘法师勘校经文;另需陛下恩准,日后可在长安及周边州府搭建法坛,宣讲佛法,引众生向善。”
太宗一口答应:“准奏。朕即刻命人在译经院西侧修建僧舍,供二位尊者及随行比丘居住;至于宣讲佛法,朕将下旨各州府,不得阻拦。”
二人再次行礼:“谢陛下隆恩。”
离开皇宫后,般若尊者与摩诃衍直奔译经院。此时玄奘正率几位高僧对着一卷《金刚经》梵文孤本苦思冥想,见二人到来,又听闻是灵山派来相助的高僧,喜出望外,连忙起身相迎:“二位尊者远道而来,玄奘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般若尊者笑道:“玄奘法师不必多礼,我等奉佛祖之命而来,特来协助法师译经、传法。”
众人入译经院正厅落座,随行比丘将带来的梵文孤本、译经图谱一一取出。玄奘翻看那些孤本,发现皆是灵山藏经阁珍藏的善本,许多字句比自己带回的经文更为清晰,还有不少注解,心中愈发欣喜:“有这些善本相助,译经之事定能事半功倍。”
当日傍晚,译经院西侧的僧舍便已收拾妥当。般若尊者与摩诃衍安顿下来后,便即刻投入译经工作。般若尊者精通梵汉双语,又深谙佛法奥义,很快便发现了玄奘此前译文中的几处疏漏——并非错误,而是因对梵文语境理解不同导致的表述偏差。
“玄奘法师,”般若尊者指着《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此句梵文原意是‘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方能生出清净本心’,法师译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境虽到,但‘住’字在东土语言中略显晦涩,不如改为‘应无所执着而生其心’,更易为众生理解。”
玄奘沉吟片刻,点头道:“尊者所言极是。‘住’字过于梵化,‘执着’二字更贴合东土语境,便依尊者之意修改。”
此后数日,般若尊者与玄奘一同勘校经文,逐字逐句推敲,统一译法。他将灵山传下的译经图谱取出,图谱上详细标注了梵文与汉文对应的常用词汇、句式转换规则,极大地提高了译经效率。随行的十位比丘也各有专长,有的擅长抄写经文,有的擅长核对字句,译经院的进度陡然加快。
与此同时,摩诃衍则开始着手准备传法之事。他深知长安百姓对佛法陌生,若贸然宣讲深奥佛理,必然无人问津。于是他先走访长安街头巷尾,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又向玄奘请教东土的习俗禁忌,最终决定从“因果报应”入手,在译经院外搭建一座临时法坛,每周宣讲一次佛法。
第一次宣讲佛法那日,长安百姓听闻是西天来的高僧讲经,纷纷前来围观。法坛周围人头攒动,有好奇的百姓,有求神拜佛的妇人,也有不少儒道弟子前来观望。摩诃衍身着僧袍,立于法坛之上,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洪亮却温和:“诸位乡亲,今日我不讲深奥佛理,只讲‘善恶有报’四字。”
他抬手示意,随行比丘取出一幅绘有“六道轮回”的画卷展开,摩诃衍指着画卷道:“众生皆在轮回之中,行善者,来世可入人道、天道,享富贵安宁;作恶者,来世将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受无尽苦楚。譬如有人欺善凌弱、杀生害命,来世必遭报应;有人积德行善、助人为乐,来世必获福报。”
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位老妇人忍不住问道:“大师,我丈夫早逝,儿子常年卧病在床,是不是我前世作恶太多?”
摩诃衍温和道:“老夫人莫要自责。前世之因,今生之果,今生之因,来世之果。若想改变境遇,不必怨天尤人,可多行善事,积德行善,久而久之,福报自会降临。佛法讲‘慈悲为怀’,心存善念,便是修行之始。”
老妇人闻言,连连点头,眼中露出希望之色。周围的百姓也纷纷议论起来,对佛法生出几分好感。
此后,摩诃衍每周按时宣讲佛法,内容从“因果报应”渐次深入到“修身养性”“慈悲待人”,每次都以通俗的比喻、真实的故事阐释佛理。他还根据东土习俗,将佛法与孝道、仁爱相结合,言“佛者,孝之极致也”,劝诫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儒道思想相互呼应,赢得了更多百姓的认同。
有一次,长安城西的张大户因家产纠纷与弟弟反目,甚至大打出手。听闻摩诃衍讲经,便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却被“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慈悲待人,方能化解恩怨”的话语触动。课后,他主动找到摩诃衍,诉说自己的烦恼。摩诃衍劝道:“家产乃身外之物,兄弟之情才是无价之宝。若因钱财失了亲情,纵使富甲一方,又有何乐?不如主动退让一步,化解恩怨,一家人其乐融融,便是最大的福报。”
张大户闻言,幡然醒悟。次日便带着厚礼前往弟弟家中道歉,兄弟二人冰释前嫌。此事在长安城中传为美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佛法,不少百姓甚至主动前往译经院请教佛法,请求玄奘、般若尊者、摩诃衍为自己解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20xs.org)源道龙宇洪荒劫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