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佛法在长安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皈依佛门。太宗见状,愈发支持佛法东传,不仅下旨扩建译经院,还下令在长安城外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大慈恩寺,供玄奘、般若尊者、摩诃衍等高僧居住、讲经。
般若尊者与玄奘的译经工作也进展顺利。在般若尊者的协助下,他们先后完成了《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短篇经典的翻译,这些经文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很快便在长安及周边州府流传开来。许多文人墨客也纷纷抄写经文,相互传阅,甚至有人将经文融入诗词之中,使得佛法进一步渗透到东土文化之中。
一日,玄奘与般若尊者正在勘校《大般若经》,忽然有一位儒士前来拜访。此人乃是长安着名的学者孔颖达,曾参与编撰《五经正义》,对儒道之学造诣深厚。孔颖达此次前来,并非为了请教佛法,而是对佛法与儒道的关系心存疑虑,想要与高僧论道。
“玄奘法师,般若尊者,”孔颖达落座后,开门见山,“我儒道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现世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而佛法讲究‘轮回转世’‘脱离苦海’,似乎更重来世。不知二者是否相悖?”
般若尊者微微一笑,道:“孔先生此言差矣。儒道讲‘修身齐家’,佛法讲‘慈悲为怀’,看似不同,实则同源。儒道教人向善,佛法亦教人向善;儒道注重现世秩序,佛法亦不反对现世安宁。所谓‘轮回转世’,并非否定现世,而是劝人在现世多行善事,既为来世积福,也为现世带来安宁。譬如儒家讲‘仁者爱人’,佛法讲‘众生平等’,皆是劝人善待他人,这便是异曲同工之妙。”
玄奘也补充道:“孔先生,佛法东传,并非要取代儒道,而是要与儒道相辅相成。东土百姓可修儒道,以正人伦、治家国;亦可修佛法,以明心性、避恶向善。二者并行不悖,方能使社会更安定,众生更幸福。”
孔颖达闻言,沉思良久,缓缓点头:“二位高僧所言极是。此前我对佛法多有误解,今日一听,茅塞顿开。佛法奥义精深,果然值得钻研。”
此次论道后,孔颖达不仅对佛法改观,还主动向太宗上书,建议朝廷支持佛法东传,认为佛法有助于教化百姓、稳固统治。太宗见状,愈发坚定了弘法的决心,下旨将译经院翻译好的经文刊印成册,分发至全国各地州府,供百姓传阅。
般若尊者与摩诃衍在长安停留数月后,见译经工作步入正轨,佛法也已在长安站稳脚跟,便决定扩大传法范围。摩诃衍率四位比丘前往洛阳,洛阳作为东都,人口众多,文明昌盛,是传法的绝佳之地。而般若尊者则留在长安,继续协助玄奘译经,同时培养东土本土的译经僧。
摩诃衍抵达洛阳后,效仿长安的做法,先拜见洛阳都督,获其支持后,在洛阳城外搭建法坛,宣讲佛法。洛阳百姓对佛法的接受度极高,短短数月,便有数千人皈依佛门。摩诃衍还在洛阳修建了一座“白马寺”,作为传法、修行之地,与长安的大慈恩寺遥相呼应。
与此同时,般若尊者在长安培养了一批精通梵汉双语的年轻僧人。他不仅传授译经技巧,还讲解佛法奥义,希望这些僧人能成为东土佛法传承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一位名叫窥基的僧人,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深得般若尊者赏识。般若尊者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窥基进步神速,很快便成为玄奘的得力助手,日后成为东土法相宗的创始人。
时光荏苒,转眼一年过去。在般若尊者、摩诃衍及随行比丘的协助下,玄奘已完成数十部经文的翻译,这些经文涵盖经、律、论三藏,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在东土广泛流传。佛法的影响也从长安、洛阳扩展到周边各州府,甚至传到了江南、巴蜀等地。
许多百姓因信奉佛法,变得更加善良、宽容,邻里纠纷减少,社会秩序愈发安定。不少地方官员也纷纷上书朝廷,称赞佛法“教化百姓,稳固地方”,请求朝廷进一步支持佛法东传。太宗见状,龙颜大悦,下旨将大慈恩寺、白马寺列为皇家寺庙,赏赐大量土地、财物,还亲自主持了一次大规模的佛法宣讲大会,邀请玄奘、般若尊者、摩诃衍等高僧登台讲经,长安百姓万人空巷,争相前往聆听。
这一日,般若尊者与摩诃衍在大慈恩寺禅房内对坐论道。摩诃衍道:“尊者,如今东土佛法已初具规模,译经工作进展顺利,传法范围也日益扩大,佛祖交给我等的任务,算是初步完成了。”
般若尊者点头道:“是啊。但佛法东传,任重而道远。东土地域广阔,百姓众多,想要让佛法真正深入人心,还需长久努力。我等此次前来,不仅是协助译经、传法,更要为东土培养一批本土的佛法人才,使佛法能在东土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摩诃衍道:“尊者所言极是。我已在洛阳收了一批弟子,般若尊者在长安也培养了不少年轻僧人,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成为东土佛法传承的栋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20xs.org)源道龙宇洪荒劫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