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官们无奈地离开了,可马鸿宾心里清楚,“考虑”只是权宜之计。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潮流,已经像陇东的秋潮一般,势不可挡。他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充满了迷茫与焦虑。
几天后,红军在平凉周边又打了一场小规模战役。这次,马鸿宾部的士兵们作战更加消极,不少人甚至在战场上直接放下武器,向红军投降。红军战士们并没有为难这些投降的士兵,而是向他们宣传抗日主张,愿意留下参加抗日的欢迎,愿意回家的也发放路费。消息传回平凉城,马鸿宾部的军心彻底动摇了,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盘算着自己的出路,再也没有人愿意为内战卖命。
而张学良与红军的联络,也在秘密地持续着。第二批物资很快又送到了红军手中,其中包括一批急需的药品和电台设备。通过电台,张学良与红军的联系更加密切,双方就联合抗日的具体事宜,进行了多次沟通。张学良表示,他会尽快整合东北军的力量,同时积极做其他国民党部队的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停战,一致抗日。
平凉城内,“抗日救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刘勇斌和宣传小组的同学们,已经不再需要偷偷摸摸地张贴传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学生甚至马鸿宾部的士兵,都主动加入到宣传队伍中来。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抗日的标语,听到激昂的抗日口号。茶馆里,说书人开始讲述红军抗日的故事;学校里,老师们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爱国知识;就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商贩,也会在摊位前,向顾客们诉说日本人的暴行。
刘勇斌站在人群中,听着周围激昂的口号,看着一张张充满热血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几个月前,他还只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是张学良将军的演讲,是红军的英勇作战,是时代的洪流,让他走上了抗日宣传的道路。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虽然渺小,但无数个渺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改变时代的洪流。
秋意越来越浓,陇东高原上的风也越来越烈。可这风,不再只是带来寒意,还带来了希望的气息。马鸿宾部的士兵们,脸上的惶惶渐渐被坚定取代,他们开始私下串联,准备响应“一致抗日”的号召;平凉城的百姓们,也不再恐惧战争,而是盼着能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带领他们抗击日寇,保卫家园;张学良与红军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刘勇斌和王瑞站在平凉城的城墙上,望着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黄土高原上,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的山脚下,红军的营地隐约可见,红旗在风中飘扬,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你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停止内战,一起打日本人?”王瑞轻声问道。
刘勇斌望着远方的红旗,坚定地说:“快了。你看,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没有人能阻挡抗日的潮流。总有一天,我们会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让山河重归完整,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风从耳边吹过,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远处隐约的歌声。那是红军战士们在唱歌,歌声激昂而悲壮,回荡在陇东高原的夜空里。刘勇斌知道,这歌声里,藏着中国的希望,藏着民族的未来。而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都在为这个希望,为这个未来,不懈地奋斗着。
陇东的秋声里,暗涌早已化作了奔腾的浪潮,朝着“一致抗日”的方向,滚滚向前。而平凉城,这座见证了人心觉醒、见证了秘密合作、见证了时代转折的古城,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欢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