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则例》能否顺利推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大明广州市舶司贸易管理暂行则例》的颁布,如同在东南沿海投入一颗精心打磨的磐石,初时激起的浪花带着混乱与不适,但很快,其稳定秩序的作用便开始显现。
广州市舶司内,新设立的验货区、官秤官斛处、征税窗口、仲裁堂口依次排开,流程清晰。番商们从最初的困惑、抱怨,到逐渐发现这套规则虽然严格,却极大减少了以往常见的欺诈和勒索,交易环境变得透明、可预期,抵触情绪慢慢转为接受,甚至开始主动学习、遵守《则例》。税收在经历初期的短暂回落后,开始稳步增长,账目清晰可查。
更让朝廷意外的是,随着贸易规范化,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开始通过官方渠道涌入。除了琉璃、钟表,更有几种被番商称为“甘薯”、“玉黍”的作物被作为新奇植物样本呈送上来,言及其耐旱高产。此事被例行记录,存入市舶司档案,尚未引起太多注意,但吴铭得知后,内心却掀起了波澜。他深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作物,或许在未来能活人无数,改变大明的农业格局。
然而,新风气的涌入也带来了新的争议。一些番商的穿着、做派,乃至他们带来的绘画、音乐,开始零星地出现在广州街头,引得士绅百姓议论纷纷。保守的官员立刻上奏,痛心疾首地声称“夷风乱华”,要求加强限制,甚至有人将矛头指向了《则例》,认为正是这“宽松”的规则导致了“歪风”入侵。
朝堂之上,又为此掀起了一番小波澜。吴铭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他对此的回应是:“陛下,太子殿下,海通之势,如大江东去,非人力可阻。我朝立《则例》,乃是为管束、为引导,使其利归朝廷,弊受遏制。至于番邦风俗,其优者,我可择善而从;其劣者,我自能秉持华夏正道,岂会因几件奇装异服、几句番邦小调而动摇国本?若一味禁绝,反显我底气不足。”
他的观点再次得到了朱元璋和朱标的认可。皇帝的态度很实际:能赚钱、能强国、不乱套,细节问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与此同时,军器局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在吴铭的持续督促和新管理方法的推行下,新式火铳的量产终于步入正轨,产能稳步提升。兵部见大势所趋,皇帝态度明确,也终于不再消极怠工,开始认真制定向各边镇部队换装的计划。神机营全面列装新铳后,训练热情高涨,战力肉眼可见地提升,引得其他部队将领眼热不已,纷纷上书请求优先换装。
吴铭的威望,随着火铳的列装和市舶司税收的增加,无形中又提升了一层。这让他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对手更加焦躁。
这一日,吴铭回到府中,发现气氛与往日不同。
只见三岁的吴定国正襟危坐在小书案前,面前摊开一本吴铭写给儿子的《三字经》,小眉头皱着,嘴里念念有词,似乎在努力记忆。而两岁的双胞胎吴麒和吴麟,则被乳母抱着,在旁边好奇地看着哥哥。
徐妙锦笑着解释道:“今日西席先生夸了定国几句,说他记性好。这孩子便上了心,从学堂回来就一直用功,说要早日把书都读完,像爹爹一样为皇上办大事。”
吴铭心中欣慰,走过去摸了摸定国的头:“定国知道用功了,很好。不过读书不急于一时,要循序渐进,累了就歇歇。”
定国抬起头,小脸认真:“爹爹,我不累!先生说了,‘子不学,非所宜’!”
吴铭失笑,内心OS:“卷,从娃娃抓起?不过这学习态度值得肯定。”
他的目光转向双胞胎,发现吴麒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木头雕的小马,而吴麟则对一块色彩鲜艳的番商带来的玻璃棱镜更感兴趣,不停地转动着,看着光影变化,不吵不闹。
徐妙锦低声道:“瞧出来了吧?麒儿好动,性子急些,像他外公;麟儿却喜静,爱琢磨东西,这性子,倒不知像谁。”
吴铭看着性格迥异的三个儿子,心中充满了一种奇妙的满足感。这就是他奋斗的意义所在,看着生命延续,看着不同的性格和能力在下一代身上萌芽。
晚膳时,吴铭特意将番商带来的几样新奇点心带回府中给孩子们尝鲜。定国小心翼翼地品尝,评价“有点怪,但甜甜的”。吴麒抓起来就塞进嘴里,吃得满嘴都是。吴麟则是对点心的形状和颜色更感兴趣,拿在手里看了好久才小口咬下。
看着孩子们各异的表现,吴铭对徐妙锦感慨:“夫人,你看这海贸一开,家里孩儿们吃穿用度见识都不同了。这世界在变,我们也不能总守着老眼光。”
徐妙锦点头:“是啊,只盼他们将来,能在一个更太平、更繁盛的世界里长大。”
窗外,月上中天。吴铭知道,南风已然北渐,变革的浪潮只会越来越猛。他一手推动的军械革新与海洋贸易,正在一点点地改变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也改变着他自己家庭的生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