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儿!”朱元璋看向太子朱标,“立刻下旨,将这两种作物列为最高优先级,选取可靠州县,扩大试种范围,总结经验,准备明年开始逐步推广!所有相关事宜,由你亲自督办,不得有误!”
“儿臣遵旨!”朱标也难掩兴奋,他深知此事的重大意义。
喜悦之余,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墙上那幅巨大的、已经被标注上“新大陆”模糊轮廓的《大明混一图》。吴铭和陈璘已经在那里站稳了脚跟,并且找到了如此神奇的作物,那么,佛郎机人念念不忘的“金山”呢?那片大陆,究竟还蕴藏着多少未知的财富和秘密?
帝国的野心,随着这来自远方的“祥瑞”,被进一步点燃了。
“传旨给吴铭和陈璘,”朱元璋沉吟片刻,对侍立的太监下令,“嘉奖其功,着其稳扎稳打,巩固根基。所需人员、物资,可酌情上报,朝廷尽力筹措。告诉他们,咱和大明,等着他们带回更多的好消息!”
皇帝的旨意和第一批补充的物资、人员(主要是更多的农匠、工匠和愿意迁徙的农户),在庞大的水师舰队护卫下,再次扬帆起航,驶向遥远的东方。
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因为几粒种子和一场胜利,变得更加紧密。帝国的资源,开始更大力度的向着新大陆倾斜。
龙湾堡,迎来了来自母国的第一批正式移民和补给,士气大振。吴铭站在新建成的码头边,看着一艘艘熟悉的舰船驶入港湾,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在故土和新陆同时生根发芽。
他回头望去,龙湾堡已然初具规模,炊烟袅袅,田垄整齐,远处山林中,“鹰羽”部落的图腾旗与大明龙旗并肩飘扬。一片充满生机的殖民据点,正在蛮荒中倔强成长。
然而,他的目光最终还是投向了西方,那片连绵起伏、隐藏着古老帝国和无数秘密的广袤内陆。
“印加……”他低声自语,手中摩挲着一块从佛郎机俘虏那里得来的、绘有奇异图案的羊毛织物碎片。
脚下的基石已初步奠定,但远方的诱惑与挑战,如同笼罩在群山之上的迷雾,更加浓郁,也更加引人探寻。新大陆的故事,刚刚翻过征服与生存的序章,更加波澜壮阔的篇章,正等待着书写。而吴铭和他所代表的大明,注定将是这新篇章中最不可忽视的主角之一。
来自大明的援军与移民,如同给蓬勃生长的龙湾堡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五艘满载着工匠、农人、士子(负责文书和教化)、各类作物种子以及紧缺物资的补给船,在两艘“星槎”级新舰“靖海”、“平波”的护卫下,缓缓驶入龙湾港。码头上顿时人声鼎沸,留守的将士们看到来自故乡的船只和同胞,无不激动欢呼,许多人甚至热泪盈眶。
吴铭和陈璘亲自在码头迎接。为首的钦差宣读了朱元璋充满褒奖与殷切期望的圣旨,并对远征军上下进行了丰厚的赏赐。更重要的是,随船而来的不仅仅是人和物,更是帝国坚定不移的支持信号。
“陛下和朝廷没有忘记我们!”陈璘抚摸着新舰“靖海”坚固的船舷,感慨万分。这两艘新舰的到来,使得远征舰队的主力巨舰达到了五艘,海上优势更加稳固。
吴铭则更关注那些随船而来的“软实力”。他亲自接见了那些面容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的老农,仔细询问了他们试种玉米土豆的经验;他与那些眼神中带着好奇与开拓精神的工匠交谈,了解中原最新的技术进展;他甚至与几位同来的年轻士子长谈,探讨如何在这片新土地上推行教化,传播华夏文明。
“此地百废待兴,亦是白纸作画。”吴铭对士子们说道,“教化非是强令蛮夷归附,而是让其知礼义,晓农耕,通技艺,最终心悦诚服,共沐华风。此事功在千秋,望诸君勉之。”
随着这批生力军的加入,龙湾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按照中原精耕细作的方式,播种下玉米、土豆、以及来自故土的水稻、小麦(适应性种植)。永久性的砖石建筑开始取代部分木质结构,规划中的市集、学堂、医馆也破土动工。周大巧的工匠营规模扩大了一倍不止,开始尝试利用本地发现的铁矿和铜矿进行小规模冶炼,为自给自足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对周边区域的整合也在加速。在“鹰羽”部落的示范和引荐下,又有数个中小部落正式归附龙湾堡管辖,接受大明的旗帜和初步的行政管理。吴铭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羁縻政策,承认部落头人的地位,但要求其遵守大明律法(简化版),缴纳象征性的赋税(多以粮食、兽皮或劳力形式),并派遣子弟入学。一套粗具雏形的殖民统治体系,正在这片新土地上缓慢而坚定地构建起来。
然而,平静的建设日子并未持续太久。来自内陆的迷雾,开始显现出它诡谲的棱角。
一支由陈璘派出、向西探索内陆情况的小型探险队,在出发一个月后,仅有半数人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带队哨官身负重伤,带回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