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几乎住在了工坊,每日睡眠不足两个时辰,巡视每一个环节,解决突发问题。他深知,这里出产的每一支火铳,不仅关乎北疆战事,更关乎新明的信誉和未来的生存空间。
就在工坊全力冲刺,距离一个月期限只剩五天时,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兵护送着几名官员来到了工坊外。为首者,竟是方孝孺的门生,都察院一位姓王的御史,他手持圣旨,面色冷峻。
“镇国秦王接旨!”王御史高声道,声音在嘈杂的工坊外显得格外刺耳。
吴铭心中一动,整理了一下衣袍,带人出迎。工坊内的喧嚣似乎也瞬间安静了许多,无数目光投来。
王御史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圣旨前半部分是对吴铭“夙夜在公”的勉励,后半部分却话锋一转:“……然,闻工坊所用匠人,多涉海外,来历不明;所耗钱粮,数额巨大,账目未清。着都察院御史王文弼,即日起入驻天津军械工坊,监察一应人员、账目、物料往来,确保无弊无私,以安朝野之心。钦此!”
监督来了!而且是以圣旨的形式,名正言顺。方孝孺到底还是将钉子楔了进来。
吴铭面色平静,叩首接旨:“臣,领旨谢恩。”他站起身,对王文弼道:“王御史,工坊事务繁忙,工期紧迫,还请御史行监察之责时,莫要干扰生产。”
王文弼皮笑肉不笑地拱拱手:“王爷放心,下官职责所在,定会秉公办理,既要确保军械质量,也要为朝廷看紧钱袋子,更要查清人员来历,杜绝奸细混入之嫌。”他目光扫过工坊内那些明显带有南洋或西洋面相的新明匠师,意有所指。
吴铭心中冷笑,知道麻烦来了。但他早有准备。工坊的核心区域,如火药配置、关键机床操作、特种材料处理,早已被划为禁区,由绝对忠诚的新明护卫把守,即便是监察御史,无他手令也不得入内。账目方面,新明带来的会计师采用了复式记账法,清晰明了,但也设置了必要的财务隔离,防止核心技术相关的采购渠道暴露。
“王御史请随我来,工坊粗陋,暂且为御史安排歇脚之处。”吴铭不动声色,将王文弼及其随从引向了远离核心生产区的一处办公房舍。
接下来的几天,王文弼果然“尽职尽责”,每日带着人四处巡查,拿着清单核对物料,盘问匠人籍贯来历,尤其针对那些新明来的匠师,反复诘问,试图找出破绽。他的存在,像一只苍蝇,虽不致命,却扰得人心烦意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
吴铭对此置之不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最后的生产冲刺中。他清楚,只要第一批火器能按时、保质保量地交付,并且在战场上取得战果,王文弼的这些小动作,便不足为虑。
期限前夜,工坊核心组装区内,灯火通明。一百支闪烁着幽冷金属光泽的新式火铳,整齐地排列在木架上。它们比明军制式火铳更轻便,铳管更长,口径统一,护木打磨得光滑趁手。旁边是同样数量、封装严实的定装火药包和铅弹。
吴铭拿起一支,仔细检查了铳管内部的膛线、击发机构,然后递给老陈:“试一支。”
在专门的试射场,随着一声清脆的铳响,远处百步外的包铁木靶应声洞穿!其声不如旧式火铳沉闷,更显尖锐,后坐力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王爷,成了!射程、精度、威力,均超预期!”老陈激动地老泪纵横。在场的所有核心匠师和护卫,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吴铭抚摸着尚有余温的铳管,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转身,对等候在一旁的,由朝廷指派的押运军官沉声道:“一百支新式火铳,及配套弹药,已检验完毕,即刻可以装车,发往太原前线!”
第二天,当装载着第一批“天津造”新式火铳的车队,在重兵护卫下离开工坊,向北疾驰而去时,王文弼站在工坊门口,脸色阴沉。他没能找到任何实质性的把柄,反而见证了吴铭如期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吴铭没有看他,目光追随着远去的车队。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随着这些火器,一起奔赴血与火的战场。工坊的炉火不能停,必须继续生产,而他和方孝孺,和整个大明朝廷的博弈,也进入了下一个更凶险的阶段。天津卫的炉火,照亮的不只是津门的夜空,更是大明未来走向的一丝微光。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