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秦王吴铭关于海上出现不明西方舰队的紧急奏报,并未如他预期般在朝堂引起足够重视。除兵部尚书等少数官员感到忧虑外,大多数朝臣,包括新晋的代理首辅杨士奇,都认为此乃疥癣之疾,远不及北元边患和国内民生重要。杨士奇甚至在私下表示:“化外蛮夷,舟船偶至,不足为虑。当务之急,乃安抚江南,巩固边防,岂可因海外虚无缥缈之事,再兴波澜,耗费国帑?”
朱标的反应则更为微妙。他赞赏了吴铭的警惕,却以“朝廷暂无余力经略远海”为由,仅下令浙江、福建沿海卫所加强警戒,并未给予吴铭调动水师或开放谈判的明确授权,反而再次强调“天津工坊当以供应边镇军械为第一要务”。这道旨意,看似倚重,实则将吴铭牢牢拴在了北方的军工生产上,限制了他对海外事务的介入。
吴铭心中了然,皇帝对他的信任依然有限,尤其在涉及兵权和外交层面。他不再强求,只能暗中指令新明水师继续保持高压监视,并加速吕宋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同时,利用商队渠道,尝试与那些西方来客进行非官方的、有限的接触,以期获取更多情报。
与此同时,改良纺车在北方几省的推广初见成效。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润,一些原本观望的机户开始主动寻求合作。然而,这股风潮传到江南,却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
以苏州、松江为中心的丝织业行会,联合了当地众多士绅和致仕官员,联名上书朝廷,措辞激烈地反对“北器南输”。他们打着“维护祖制”、“保护桑梓生计”的旗号,声称新式织机将导致“千万织户失业,流离失所”,甚至暗示此举会破坏江南“鱼米之乡、文萃之地”的淳朴民风,动摇国本。
这顶“与民争利”、“祸乱地方”的大帽子扣下来,即便是朱标也不得不慎重对待。他虽知吴铭本意是好的,但江南乃赋税重地,士林清议的核心,稳定压倒一切。最终,朝廷下了一道模糊的旨意,要求新式织机“暂缓于江南推广,待利弊明晰后再议”,实则叫停了吴铭向江南渗透技术的尝试。
“软刀子杀人,莫过于此。”吴铭接到消息后,冷笑一声。他知道,这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利益的博弈和观念的壁垒。他并未气馁,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向海外市场和新明内部的产业升级。既然大明内部阻力重重,那就让海外市场和未来的事实来说话。
就在吴铭应对朝堂与江南的掣肘时,北方边关传来了令人心悸的噩耗。
北元太尉蛮子,趁黄河春季凌汛,边防巡逻困难之机,亲率数万精锐骑兵,突然突破长城防线,入寇大同!边军仓促迎战,虽浴血奋战,但因装备、兵力均处劣势,接连失利,数个卫所被攻破,军民死伤惨重,粮草辎重损失无数!虏骑兵锋直指大同府城,北疆震动!
八百里加急军报送入京师,朝野哗然!朱标勃然大怒,连下数道严旨,申饬边将,急调周边兵马驰援,同时严令兵部、户部全力保障大同军需。
然而,更让吴铭心头沉重的是,随军报一同传来的另一则消息:魏国公徐达,因年事已高,加之常年征战留下的暗伤,在此次指挥防御时旧疾复发,呕血昏迷,已无法视事!大同军务暂由副总兵代理。
徐达病重!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不仅因为徐达是国之柱石,更因为他是吴铭在军中最重要的盟友和岳父,是维系他与边军将领关系的重要纽带。他的倒下,无疑将使吴铭在军中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也让北疆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吴铭立刻上书,恳请皇帝允许他派遣精通医术的格物院医师前往大同,为徐达诊治。朱标准奏,但同时也迅速任命了新的将领前往大同统筹防务,其人选……并非与吴铭亲近之人。
边关告急,朝堂气氛紧张。这一日,朱标却突然下旨,召吴铭携家眷入宫,参加一场小范围的家宴,说是为安抚因边事而紧张的神经。
宴设于御花园暖阁,仅有朱标、马皇后、吴铭、徐妙锦等寥寥数人。气氛看似轻松,实则暗藏机锋。
酒过三巡,朱标似不经意间提起:“镇国秦王,如今北疆多事,魏国公又病重,边军器械,尤其是火器,更是关乎战局胜负。你天津工坊,如今每月能产出多少合格火铳?那野战火炮,何时能装备部队?”
吴铭心中警铃微作,放下酒杯,恭敬回答:“回陛下,工坊如今全力运转,每月可产新式火铳约三百支,盔甲两百副。至于野战火炮,已试制成功,正在优化射程和机动性,预计再有月余,可小批量生产十门,送往大同试用。”
“月余……十门……”朱标手指轻敲桌面,沉吟道,“还是有些慢了。蛮子此次来势汹汹,边军盼利器如久旱盼甘霖啊。”他话锋一转,目光深邃地看向吴铭,“朕闻你新明水师,舰船犀利,火炮威猛,远胜工坊所出。若能调拨部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