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他在记录一个关于附近山川形成的传说时,敏锐地注意到土着老人提到了“会燃烧的黑石头”和“味道刺鼻的黄石头”。他立刻将这一信息报告给了父亲。吴铭高度重视,派人按图索骥,果然在传说指向的山谷中,发现了规模更大的煤矿和一处天然的硫磺矿!这为火药的生产提供了关键原料。
吴麟则几乎长在了工坊区。他对机械和建造有着天生的热情。炼铁炉效率不高,他就围着工匠问东问西,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改进风箱结构,利用水力驱动鼓风。虽然想法稚嫩,却往往能给陷入思维定式的工匠们带来新的灵感。他还跟着建筑队学习测量、计算,参与了第一批砖石结构仓库的建造,小脸上常沾满泥灰,眼神却亮得惊人。
看着两个儿子在实践中迅速成长,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吴铭倍感欣慰。他知道,新明的未来,终将交到他们这一代人手中。
就在新明港在磕磕绊绊中逐渐稳固,与周边土着部落的关系也通过以物易物的贸易(用铁器、盐、布匹换取粮食、皮毛、情报)日渐缓和之时,一片阴影,悄然从海上而来。
这一日,负责在海岸线巡逻的快艇,带回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他们在南部海域,发现了一艘船的残骸!从其结构和残留的雕刻风格判断,绝非中式帆船,也非他们已知的葡萄牙或西班牙船型,倒有些类似……倭寇使用的关船,但又有些不同。
“倭寇?”吴铭接到报告,眉头紧锁。难道倭寇的活动范围,已经延伸到了如此遥远的东方?还是说……这是来自旧世界的其他访客?
他立刻命令林风加强海上巡逻,尤其是南部和西部海域。同时,他找来几位年长的、曾与倭寇多次交战的水师军官,仔细辨认从残骸上取回的碎片。
“王爷,此船形制,确实与倭船有七八分相似,但其建造工艺,似乎更为……粗糙,而且一些细节,与早年接触过的、来自更北方(指虾夷地,今北海道)的倭人商船更为接近。”一位老军官沉吟道。
“北方……虾夷地……”吴铭看着地图,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如果来自日本北方势力的船只已经能够抵达这里,哪怕只是失事的幸存者,也意味着这条横跨太平洋的航线,并非只有他吴铭掌握。更多的探险者,甚至是殖民者,可能已经在路上,或者……已经在这片大陆的其他地方登陆。
新明港,并非这片新大陆唯一的外来者。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之梦,尚未开始,便已蒙上了一层现实的阴霾。
吴铭召集了林风、老陈等核心成员。“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他指着地图,“必须加快探索和建设的步伐。在南部和北部,寻找合适地点,建立前哨观测站和补给点。工坊要全力运转,尽快实现火药和普通铁器的自产。我们的水师,不能只满足于防守新明港,要具备更远的巡航和作战能力!”
平静的开拓日子结束了。竞争的号角,似乎已在遥远的海平线上,被未知的对手吹响。新明港的灯火,在苍茫的北美西海岸,显得愈发珍贵,也愈发脆弱。他们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在这场与新世界的博弈中,赢得一线生机。
南部海域发现的诡异船骸,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新明港管理层的心中漾开层层不安的涟漪。未知的威胁比眼前的困难更令人心悸。镇国秦王吴铭加快了部署,探索队派出的更远,工坊的炉火日夜不息,水师的巡逻范围也向外延伸了数十里。
然而,就在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时,危机却从内部悄然滋生。
随着开拓的深入,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役、以及对故乡和未知命运的忧虑,开始在一些人中蔓延。最初登陆时的激情与团结,在日复一日的砍伐、筑屋、垦荒中,逐渐被疲惫和迷茫所取代。
不满的情绪首先在部分原大明水师官兵中发酵。他们习惯了海上搏杀,对于这种近乎流放的垦殖生活感到枯燥与不甘。尤其是一些底层军官,眼见吴铭大力提拔格物院工匠和边军出身的老兵,心中更是不平。
“王爷这是要在此地当土皇帝了,我们这些水里来火里去的厮杀汉,反倒不如那些摆弄木头铁块的匠人!”
“听说林提督(林风)如今也被朝廷封了侯,咱们却在这蛮荒之地啃木头!何时是个头?”
“当初说好的富贵呢?这鬼地方,除了木头就是野人,连个像样的城池都没有!”
流言蜚语在营地的角落里传播,像霉菌一样侵蚀着队伍的凝聚力。而管理上不可避免的疏漏——如物资分配偶尔不公,劳役安排不当——更是被放大,成为了怨气的出口。
这一日,因一批新到的、质量较好的铁器优先分配给了工坊和负责建造核心设施的队伍,引发了数十名原水师士卒的强烈不满。他们聚集在物资分配处外,与负责管理的文吏发生了激烈争吵,言辞激烈,几近哗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