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透过渐渐稀疏的梧桐叶,在洛阳城纵横交错的街巷间投下斑驳的光影。距离那场盛大的凯旋典礼和宫宴,已过去数日。表面的狂欢与喧嚣渐渐沉淀,但一种更为微妙、更为诡谲的气氛,却如同无声的雾气,开始在帝都的各个角落弥漫开来。
最初,是在南市。
这里是洛阳城最繁华、最喧嚣的集市之一。车马粼粼,人流如织,商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脚夫的号子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盛世图卷。几个总角小儿,穿着粗布衣衫,脸上带着顽皮的笑容,正在一处卖麦芽糖的摊贩前追逐打闹。他们似乎玩累了,凑在一起,拍着小手,用稚嫩清脆的嗓音,唱起了一首不知从何处学来的歌谣:
“皇甫旗,卢氏笔,难及刘氏手中戟!”
“皇甫旗,卢氏笔,难及刘氏手中戟!”
童声清脆,节奏简单,朗朗上口。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只当是孩童的无心戏语。那卖麦芽糖的老翁,还笑呵呵地舀了一勺糖稀,准备逗弄这几个孩子。
然而,旁边一个正挑选着绢布的士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手中的动作却猛地一顿。他猛地转过头,惊疑不定地看向那几个孩童,脸色微微发白。
“皇甫旗……卢氏笔……难及刘氏手中戟?”他低声重复了一遍,瞳孔骤然收缩。
这童谣,字面意思似乎是在说皇甫嵩的军旗、卢植的文笔,都比不上皇帝手中的兵器。听起来像是在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但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听出其中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暗示——它在比较!它在将臣子的权势与皇帝的权威放在一起比较!而且,它强调的是“难及”,这本身就意味着,皇甫和卢的“旗”与“笔”,已经形成了某种需要去“及”,甚至可能“难及”的庞大存在!
功高震主!这四个血淋淋的大字,几乎瞬间就撞入了这士人的脑海。
他再也无心挑选绢布,匆匆付了钱,几乎是逃离了现场,但那稚嫩的童谣声,却如同魔音灌耳,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涟漪开始扩散。
在同一天的太学附近,几名太学生刚从经堂走出,正在争论着某部经典的注疏。忽然,听到路边巷弄里,也有孩童在用同样的调子唱着:
“车骑来,黄巾败,天下知有皇甫在!”
这一次,更加直白!几乎是将皇甫嵩的个人威望,凌驾于朝廷和国家之上!
几个太学生面面相觑,争论声戛然而止。他们比市井百姓更敏感,更能体会到这简单童谣背后那可怕的指向。有人眉头紧锁,有人眼神闪烁,有人下意识地看了看皇宫的方向,脸上露出忧虑之色。
“荒谬!此等言论,是何人教唆?”一个年轻气盛的太学生忍不住怒道。
他身旁一个年长些的学子连忙拉住他,低声道:“慎言!童言无忌,你与孩童计较什么?况且……”他压低了声音,“这话,未必是空穴来风啊……”
那愤怒的太学生一愣,看着学长那意味深长的眼神,满腔的怒火像是被浇了一盆冷水,瞬间熄灭了,只剩下一种冰冷的寒意。
流言,尤其是这种以童谣形式出现的流言,其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它不需要逻辑,不需要证据,它凭借着简单上口的韵律和直指人心的暗示,便能以野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社会。
不到两天时间,“皇甫旗,卢氏笔,难及刘氏手中戟”以及“车骑来,黄巾败,天下知有皇甫在”这几句童谣,已经传遍了洛阳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在达官贵人聚集的永和里,还是在平民聚居的马市街,甚至在那些走街串巷的货郎、沿街乞讨的乞丐口中,都能偶尔听到这诡异的调子。
它成了人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时,最隐晦也最直白的谈资。
“听说了吗?那童谣……”
“嘘……小声点!这话可不敢乱说!”
“怕什么?小孩子唱唱而已……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有点道理啊?”
“是啊,皇甫车骑的威望,如今确实是……啧啧。”
“卢尚书门生故吏遍天下,这朝中多少官员出自其门下?”
“陛下……毕竟年轻啊……”
各种猜测、议论、担忧,在私下的场合里发酵、膨胀。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笼罩在洛阳城的上空。许多人看向皇城的方向,眼神变得复杂起来;也有许多人,在路过皇甫嵩那略显冷清的太傅府(他已升任太尉,但府邸未换)和卢植的司空府时,会下意识地加快脚步,或者投去一种混合着敬畏、同情乃至幸灾乐祸的目光。
这股暗流,自然也毫无意外地,涌入了宫墙之内。
德阳殿侧殿,刘宏正在批阅奏章。荀彧和曹操侍立在一旁。殿内安静,只有翻阅竹简的沙沙声。
突然,一个小黄门(低级宦官)端着茶汤进来,脚步有些匆忙,在门槛处不小心绊了一下,虽然及时稳住,但托盘上的茶盏还是发出了清脆的碰撞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