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的交流迅捷无比,外界看来,陆研新只是对着光幕微微出神,脚边的狗在安静地蹭着他。
“天地一体防护矩阵?观象台?”陆研新捕捉到报告中的另两个关键词。
“盾与眼。”鬼子六的解释言简意赅,“矩阵是盾,保护你自己的时间体系不被干扰、窃取、篡改。观象台是眼,监视全球时间流的任何一丝异常波动,尤其是……来自那个经度对手的。”他顿了顿,意识里带上了一丝戏谑,“别忘了,他们可是第一个把‘时间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咱们这边,算是被逼着跟上喽。”
“我们?”陆研新下意识地反问。
“废话!你小子现在干的活,就是给这面‘盾’和这只‘眼’锻造最核心的‘砖石’!”鬼子六的意识流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你那宝贝材料,要是真能稳定在纳米尺度的时空对称性,嘿,‘燧皇’工程就能提前三年点火!到时候,‘共享时间’网络一开,就不是他们想不想跟的问题,而是不得不跟!”
陆研新沉默了。他从未如此刻般清晰地感受到,手中这看似纯粹的基础科学研究,其背后所牵扯的巨大力场。这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与论文,而是关乎国运,甚至足以重塑未来世界格局的博弈。而他自己,正站在漩涡的中心。
他深吸一口气,实验室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带来一丝清醒。他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切的根基——时间本身,以及报告中反复强调的“东经120°时间基准”,那所谓的“北京时间”。
“鬼子六,”他的意识流变得沉缓,“‘北京时间’……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东经120度?它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啧,好奇宝宝上线了?”鬼子六的意识里透着股“早就料到你会问”的得意,“也罢,给你这钻进材料就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家伙科普一下,免得你连自己是在为谁铸剑都不清楚。”
---
(以下为鬼子六通过意识流向陆研新科普“北京时间”)
“小子,你以为‘北京时间’就是紫禁城里的更鼓,或者钟楼上的自鸣钟那么简单?差得远哩!”
“咱老祖宗玩时间的时候,那帮西洋人还在树上摘果子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的是观测太阳——这叫‘真太阳时’。但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自转轴还歪着,导致真太阳时并不均匀,一天的长度总在变。于是有了‘平太阳时’,算是把时间平均了一下。古代那些精密的漏刻、浑天仪、水运仪象台,追求的就是这个‘平’。”
“但这一切,都基于‘地方时’。开封的正午,和广州的正午,它不是同一个时刻。这在农业社会没问题,可到了工业时代,特别是有了铁路、电报之后,麻烦就大了。各城各表,火车时刻表得印成百科全书那么厚!”
“所以,世界需要划分时区。1884年的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定下了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经线为零度,划分全球24个时区的规矩。那时候,咱们大清国也派了代表,但积贫积弱,话语权有限。理论上,中国横跨五个时区,应该用五个标准时,但事实上,从民国到建国初,情况乱得很,有过‘中原时区’、‘陇蜀时区’、‘回藏时区’等等,执行也是七零八落。”
“真正的转折,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但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没有统一的时间怎么行?1950年代,国家下定决心,必须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计时标准。这就是‘北京时间’的起点。”
“为什么选东经120度?这里头有学问。首先,这条线大致穿过我国东部沿海中心,比如杭州、常州附近,覆盖了当时最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区域。采用这个时区的时间(东八区),能让大多数地区的工作生活节奏与昼夜交替基本吻合。其次,技术上的考虑。当时承担我国时间发布重任的,是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的徐家汇观象台(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由法国耶稣会士建立,在我国近代天文和时间测量史上地位特殊)。东经120度线距离这些早期的时间测量中心不算太远,便于管理和信号传输。”
“所以,‘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当地的时间’。北京的地理位置大约是东经116度多,它的‘平太阳时’比东经120度的‘平太阳时’要晚大约十几分钟。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是‘东八区(东经120度中央经线)的标准时’,这是一个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统一时间,牺牲了部分地理位置上的精确性,换来了国家运行的最高效率。这份魄力,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决断的。”
“确定了标准,接下来就是如何产生和保持这个‘标准时间’。早期依靠的是天文观测,测量恒星位置来反推时间。但地球自转有波动,不够稳定。于是,更稳定的守时工具出现了——石英钟。利用石英晶体震荡的频率来计时,精度比天文观测高了好几个数量级。咱们国家在陕西天文台(后更名为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短波授时台,通过无线电波向全国发射‘北京时间’信号。‘嘟…嘟…嘟…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点整’,这声音,成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萌宠特攻请大家收藏:(m.20xs.org)萌宠特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