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韩枚啊,好精神的小姑娘。”陆奶奶拉着她的手,仔细端详,仿佛想从她身上,看到这片土地未来的模样。“在贵大学什么?”
“奶奶,我学的是生物工程,跟酿酒也算有点关系呢。”韩枚落落大方地回答,“我们还有课题研究茅台酒曲微生物的多样性。”
“哦?”陆奶奶眼睛一亮。她记忆里的酿酒,是父辈们口传心授的“手艺”,是汗水和经验的结晶。而在韩枚这里,却变成了可以在实验室里研究的“科学”。这种奇妙的碰撞,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欣慰。故乡,不仅在守护传统,也在拥抱未来。
“好啊,真好。”陆奶奶连连点头,“你妈妈跟我出来,耽误你学习了吧?”
“不耽误的,奶奶。我下午就回学校。听说您回来,我一定要来看看。我妈妈信里电话里总提起您,说您对我们家恩重如山。”韩枚说着,语气真诚。
短暂的相聚,因为韩枚的到来,充满了欢声笑语。她像个小小导游,用年轻人的视角,给陆奶奶介绍着茅台镇的变化,哪里是新修的观光桥,哪个酒企的博物馆值得一看,哪里的本地小吃最正宗。
“奶奶,现在的茅台镇,不仅是‘出好酒’,也在努力讲‘好故事’呢。”韩枚说,“我们大学老师都说,家乡的产业要发展,不光靠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要靠科技,靠文化,靠我们年轻人回来建设。”
听着韩枚的话,看着她和桂姨相似却又不同的面庞,陆奶奶心中感慨万千。桂姨代表着这片土地坚韧、朴实的根脉,而韩枚,则代表着这根脉上生发出的、充满希望的新芽。援疆、支内,他们那一代人是走出去,建设国家;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是走回来,建设家乡。这是一种轮回,更是一种超越。
韩枚不能久留,匆匆告别后,赶车回贵阳了。她的出现,像一阵清新的风,吹散了陆奶奶心头一些厚重的历史尘埃,让她看到了故乡蓬勃的生机。
三、 寻访四方井:失落与确证
送走韩枚,按照计划,桂姨带着陆奶奶和刘金去寻找记忆中的“四方井”。
走在重新修缮过的古镇街道上,青石板路光洁整齐,两旁店铺林立,游客如织。桂姨努力辨认着方向,嘴里念叨着:“我记得……就在这一带啊,怎么都变成店铺了……”
他们询问了几个本地年纪稍长的店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才恍然道:“四方井啊?早没了!填平修路都好多年喽!就在前面那个岔路口底下埋着呢!”
跟着老者的指引,他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车来人往,热闹非凡。脚下是平整的沥青路面,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有一口滋养了世代镇民的老井。
陆奶奶站在路口,怔怔地出了神。
她记得,这口井的水,甘甜清冽。夏天,母亲会把她打上来的水镇西瓜;冬天,井口会冒出袅袅白气。女人们在井边洗衣、淘米,说长道短;男人们挑着水桶,晃晃悠悠,洒下一路水痕……那是小镇生活的中心,是活色生香的市井图卷。
如今,图卷被永久地封存在了冰冷的水泥之下。一丝尖锐的失落感,像针一样刺中了她的心。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总会淹没一些来不及带走的记忆。
桂姨有些不安,生怕陆奶奶难过:“奶奶,这……都没了。”
陆奶奶沉默良久,却缓缓地摇了摇头,她指着周围熙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店铺,以及空气中无处不在的酒香,轻声道:“井是没了……但你看,这来来往往的人,这空气里的味道,不都是因为这口‘井’才聚起来的吗?”
她的话让桂姨和刘金都愣了一下。
陆奶奶继续道,像是在对桂姨和刘金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这口井,以前出水,养活着镇上的人。现在,它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出水’罢了。你看这满镇的酒坊,这流淌的赤水河,这来来往往靠酒吃饭、因酒闻名的人……这不就是一口更大、更旺的‘井’吗?它滋养的,不再是一个镇子,而是一个产业,一方水土的名声。”
那份尖锐的失落,渐渐被一种更宏大的认知所抚平。具体的物象或许会消失,但孕育了这物象的根脉与魂灵,却以另一种更蓬勃的方式在延续、在壮大。她找不到那口石砌的井,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依然旺盛的生命力。
这种从“失”到“得”的感悟,让她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沉甸甸的释然。
四、 老酒坊里的旧时光
似乎是为了印证陆奶奶的话,桂姨带着他们拐进了一条相对僻静的后街,找到了一家她娘家远房亲戚开的小酒坊。与外面那些光鲜亮丽的大厂门市不同,这里门脸窄小,进去却别有洞天。
一股更原始、更炽热的酒糟热气扑面而来。昏暗的灯光下,可见巨大的甑桶、堆积如山的酒曲,工人们赤着膊,古铜色的皮肤上淌着汗珠,正在忙碌地翻拌、上甑。时光在这里,仿佛陡然慢了下来,定格成了几十年前的模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萌宠特攻请大家收藏:(m.20xs.org)萌宠特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