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台镇的第三天,陆奶奶不再急于去寻找那些具体的地标。老酒坊里那口“回头酒”的灼热,仿佛烧透了她与故乡之间那层隔膜,一种更从容、更深沉的情绪在她心中沉淀下来。她不再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是开始尝试真正地“住”进这片风景里。
清晨,她不再需要刘金提醒,自己便起身到阳台,静静地看着赤水河从晨雾中苏醒。河上偶尔有运送酒粮的小船驶过,突突的马达声惊起水鸟,反而更显山谷的清幽。
“奶奶,今天咱们不去挤那些景点,我带您去个安静地方,看看这茅台镇到底是怎么‘长’在这山缝里的。”桂姨端来早饭——本地特色的黄粑,用糯米和红糖制成,软糯香甜。
一、 登高望远:云帱山下的酒镇全景
桂姨所说的安静地方,是镇子后方一座不算太高的小山,本地人叫它“云帱山”。刘金开着租来的车,沿着盘山路缓缓而上,路渐窄,最后停在一处视野开阔的平台。
下车,凭栏远眺。
整个茅台镇如同一个巨大的沙盘,毫无保留地铺展在眼前。赤水河如一条碧绿的绶带,将镇子一分为二,又紧紧系在一起。两岸的建筑,从河岸开始,层层叠叠,依山就势,密密麻麻地向上攀爬,直至没入苍翠的山林。无数白墙灰瓦的民居、现代化厂房的蓝色屋顶、以及一些仿古建筑的飞檐翘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既传统又现代的奇异图景。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高耸的、造型各异的烟囱。它们并非冒着黑烟,而是静静地矗立着,像是这片土地上一支支巨大的香,向天空敬奉着人间佳酿。
“真没想到……是这般模样。”陆奶奶轻声感叹。这两日穿行在镇子的街巷中,只觉热闹拥挤,如今站在高处,才真正感受到这小小镇子所蕴含的磅礴气势与生存的智慧。它几乎是在与群山争夺着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倔强而蓬勃地生长。
“您看那边,”桂姨指着河对岸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那就是茅台酒厂的主要产区之一。这边,是我们现在住的古镇核心区。以前啊,就只有河两边这一小片,现在都快爬到山顶喽!”
刘金也被这景象震撼,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这地方太绝了!真是寸土寸金啊!陆奶奶,您老家这风水,了不得!”
陆奶奶没有回答,她的目光缓缓扫过脚下的山河村镇。她想起小时候,觉得茅台镇就是全世界,那么大,怎么跑也跑不完。如今再看,它其实很小,小在地图上几乎只是一个点。但它又的确很大,大得能装下千亿的产值,装下无数人的梦想,也装下她八十多年沉甸甸的乡愁。
这种宏观的视角,让她昨日因四方井被填而生的那点失落,彻底消散了。个体记忆的消逝,在这宏大的、依然在剧烈跳动的时代脉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她不再是那个只执着于寻找过去脚印的老太太,开始尝试去理解这片土地新的心跳。
二、 盐运码头的遥想
从云帱山下来,桂姨提议去赤水河边新建的步行栈道走走,那里有一段,复原了古时“仁岸”盐运码头的景象。
栈道沿河而建,路面平整。走着走着,便看到一组青铜雕塑:一群赤膊的脚夫,弓着腰,背着沉重的盐包,正艰难地从想象中的木船上卸货上岸。他们的肌肉因用力而虬结,脸上带着艰辛麻木的表情。旁边,还有穿着长衫、拿着算盘的账房先生,以及一些看似盐商模样的人正在指挥。
雕塑栩栩如生,仿佛将一段凝固的历史立在了眼前。
陆奶奶停下脚步,伸出手,轻轻触摸那冰凉的、被岁月侵蚀出绿锈的脚夫脊背。那冰冷的触感,却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
“你爷爷……刚认识我那会儿,跟我吹牛,说他祖上也在码头上扛过盐包。”陆奶奶对桂姨说,嘴角带着一丝追忆的温柔,“他说,那时候,这河面上啊,帆樯如林,号子震天。从四川自贡运来的盐巴,在这里上岸,再用人挑马驮,散到贵州各地去。满街都是客栈、酒肆、赌场,南腔北调,热闹得像个‘小重庆’。”
她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那条喧嚣的河流,那些古旧的木船,那些流着汗、喊着号子的精壮汉子。空气里,混杂着河水的水汽、盐巴的咸味,以及……对了,还有那时就已存在的、从沿河酒坊里飘出的酒香。
“扛一天盐包,累得散了架,能喝上一碗本地最烈的‘烧刀子’,就是最大的享受了。”陆奶奶仿佛在复述爷爷当年的话语,“他说,那酒一下肚,像一团火,从喉咙烧到心里,所有的疲乏和委屈,就都烧没了。”
桂姨接话道:“是嘞,老话都说,‘盐路即酒路’。没有当年这盐运带来的繁华,没有这些南来北往的客商,我们茅台镇的酒,也传不了那么远,名气也打不了那么响。”
刘金看着雕塑,又看看如今平静的、主要用于旅游观光的河面,感慨道:“真是不敢想。现在这路多好走,那时候的前辈,太不容易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萌宠特攻请大家收藏:(m.20xs.org)萌宠特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