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刚过,云南基地的晨雾还没散尽,八十岁的夏天已经坐在育苗棚的竹椅上了。
她的眼睛有些花了,却仍能凭着手感辨认三七苗的长势,指尖拂过嫩绿的叶片,像抚摸着几代人的光阴。
“夏奶奶,这是今年新培育的‘云三七3号’,抗倒伏能力比上一代强三成!”
三十岁的晓荷捧着培育盘走过来,盘里的幼苗叶片厚实,根须雪白,“农科院的专家来看过,说这品种能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山地种植,咱们能带动更多山区农户了。”
夏天接过培育盘,凑近了才看清幼苗的模样,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好,好……当年我和你龙爷爷第一次来,这片地还是荒坡,现在能长出这么好的苗,不容易啊。”
她的声音有些发颤,指腹在叶片上轻轻按了按,“让学员们多盯着点,别让蚜虫糟践了,这苗娇气,跟当年晓荷你刚来时一样,得细心护着。”
晓荷笑了,眼角的弧度像极了年轻时的林溪:“您放心,我们在棚里装了智能驱虫灯,二十四小时监测,比人盯着还准。”
她扶着夏天站起来,往棚外走,“龙爷爷在办公室等您呢,说安田的孙子寄来了新茶,要跟您比一比谁泡得香。”
龙爷的听力已经不太好了,却坚持每天坐在办公室看报表。
他的拐杖斜靠在桌边,上面包着的胶皮磨得发亮,桌上的搪瓷杯印着褪色的“为人民服务”,是当年王师傅送的,如今成了他的专用茶杯。
见夏天进来,他推过来一个铁皮盒:“刚泡的,基地新采的春茶,比日本的抹茶对味。”
夏天坐下,看着窗外的枸杞园,新栽的树苗已经成林,枝头挂着晶莹的晨露,像缀了满树的星星。
“伦敦那边的订单接了吗?”她端起茶杯,热气模糊了老花镜,“记得跟以前一样,先保证国内的中医院,剩下的再出口。”
龙爷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个笔记本,上面是他用歪歪扭扭的字记的账:“记着呢,国内订了八百斤,出口五百斤,不多不少。”
他顿了顿,指着本子上的数字,“晓荷这丫头有出息,把基地的网店开起来了,上个月光枸杞干就卖了三万单,城里的年轻人都抢着买。”
夏天笑了,皱纹里盛着暖意:“时代变了,咱们不懂的新法子,就让年轻人去闯。只要根还在地里,怎么卖都行。”
她望着远处学员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突然想起刀疤强,他去年因病去世了,临终前还念叨着要回基地看看新收的当归,“等这批三七收了,给刀疤强的孙子寄点过去,告诉他,这是爷爷当年护着的土地长出来的。”
小满时节的基地,成了红色的海洋。枸杞进入盛产期,农户们挎着竹篮在园里采摘,指尖沾着紫红色的果汁,笑声在田埂上滚来滚去。
晓荷带着直播团队在园里架起设备,镜头对着满枝的红果,手机屏幕上的订单像雪片似的飘:“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基地的头茬枸杞,不打农药不催熟,咬一口甜津津的……”
“这丫头,现在比当年的刀疤强还能吆喝。”龙爷坐在凉棚下,看着直播画面笑,“当年咱们扛着药材去码头,喊破嗓子也没这么多人抢。”
夏天正帮着农户分拣枸杞,把太小的、带虫眼的挑出来,放进另一个篮子:“这些次果别扔,拿去晒枸杞干,给村里的老人泡水喝。”
她抬头看向直播镜头,晓荷正拿着颗枸杞往嘴里塞,脸颊鼓鼓的,像只偷吃东西的小松鼠,“你看她那模样,跟林溪小时候一模一样,当年林溪第一次吃枸杞,也是这副馋样。”
直播结束时,订单量已经突破了五万单。
晓荷擦着汗跑过来,手里举着手机:“夏奶奶,龙爷爷,上海的大药房刚才打电话,说要跟咱们签独家供货协议,给的价格比出口还高两成!”
“价格高也不能全给他们。”夏天把分拣好的枸杞装进筐里,“村里的卫生室、县里的中医院,都得留够量。咱们种药材,先是为了治病救人,再是为了挣钱,这顺序不能乱。”
龙爷敲了敲拐杖:“你夏奶奶说得对。当年在港岛,咱们卖药给街坊,从来都是先给治病的,再给做买卖的,这规矩不能丢。”
傍晚,基地的晒谷场上摆起长桌宴,农户们端来自家的拿手菜:老周家的黄焖鸡,春生媳妇的凉拌当归叶,晓荷做的枸杞糕……夏天和龙爷坐在主位,看着满桌的菜,突然觉得,这些年吃过的山珍海味,都不如这带着泥土气的家常菜实在。
“夏奶奶,我敬您一杯!”老周的孙子举着米酒站起来,他现在是基地的种植大户,盖了新房,娶了媳妇,“要不是您当年带着我们种药材,我现在还在山里刨洋芋呢!”
满场的人都站起来,酒杯碰撞的声音像在敲锣。
夏天端起茶杯,对着众人笑:“不是我带你们,是这土地养人。只要好好待它,它就给你们长金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疯病没得治,只能在各个世界发疯请大家收藏:(m.20xs.org)疯病没得治,只能在各个世界发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