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锁定于甲、乙、丙三个优选方案后,澄心院的工作进入了更为精密的“微调”与“决胜”阶段。这不再是广撒网式的探索,而是对有限的几个方向进行千锤百炼的优化,如同最顶尖的工匠,对着已然显出瑰宝光泽的璞玉,进行最后的、决定成败的精雕细琢。每一个微小的调整,都可能意味着天壤之别。
云舒为甲(桃胶-蜂蜜-甘草)、乙(饴糖-桃胶-罗汉果)、丙(阿拉伯胶-饴糖)三个方案分别设立了独立的实验流程和更为严苛的评价标准体系。竞争的氛围在实验室里悄然弥漫,每个负责具体方案的小组都铆足了劲,希望自己的方案能最终胜出。
第一步,是包衣材料制备工艺的极致优化。 这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以潜力最大、综合成本最理想的乙方案为例。
桃胶处理:云舒规定,必须选用色泽金黄、杂质极少的滇南桃胶。泡发需用澄心院后院那口深井打上来的、清澈甘冽的冷水,时辰严格控制在四个半时辰,期间换水三次,确保充分泡发且去除任何可能的异味。泡发后的桃胶,需经过三次漂洗,直至水质清澈,再以细纱布滤去多余水分,只取胶质最丰厚的部分。
饴糖熬制:选用上等麦芽饴糖,熬制时需用紫铜锅,以文火慢熬。火候的掌握是关键中的关键,云舒亲自定义了“金丝挂旗”的标准——用竹筷蘸取糖液,提起时糖液能拉出细长而不断的金黄色丝线,并且丝线末端能形成一小片如同三角旗般的薄膜。达不到此标准则太嫩,包衣过软;超过则太老,包衣过硬易碎。
罗汉果提取:取干制罗汉果,剥壳取瓤,以七十度热水浸泡萃取,取其清甜之味,避免长时间高温煮沸产生焦糊味。
混合工艺:三者的混合顺序、搅拌速度(要求顺时针匀速搅拌)、加热温度(维持在微沸状态以下)和时间,都成了需要反复试验、记录的变量。云舒要求,每一步都必须有明确的时间、温度、甚至搅拌圈数记录,确保工艺的可重复性。
第二步,是包衣与疫苗核心的结合工艺探索与固化。 这是整个流程中最具挑战性、也最考验巧思的一环。如何将液态的、粘稠的包衣浆液,均匀、完整、且厚度可控地包裹在疫苗液滴或粉末之外,并最终固化成大小均一、形态稳定的微囊颗粒?
云舒带领团队设计并测试了多种方法。
一种是 “滴制法” :将混合好的疫苗与包衣浆液,装入特制的、末端带有经过精密校准的细小孔洞的琉璃滴管中,控制一定的压力和高度,让混合液滴一滴一滴地坠入低温的、不断缓慢搅拌的纯净茶油或惰性粉体(如滑石粉)中。利用液体表面张力自然形成球状液滴,然后通过控制干燥室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使其由外向内逐步干燥固化。这种方法对滴管孔径、液滴温度、接收液温度和环境参数要求极高。
另一种是 “凝聚法” :利用某些材料(如阿拉伯胶与明胶)在特定条件下(如改变酸碱度、加入电解质)会发生相分离凝聚的特性,使包衣材料自发地包裹在疫苗液滴周围,形成微囊。这种方法更为巧妙,但对配方和反应条件的控制要求更为精细,一个不慎就会导致包裹失败或疫苗失活。
实验室里,常常能看到云舒和核心医官们,屏息凝神地围在实验台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一滴混合液从琉璃滴管末端缓慢形成、饱满、最终挣脱落下,在接收液中形成一个小小的球体。然后,他们立刻用特制的琉璃勺将其捞起,放在载玻片上,置于那台唯一的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成功时,能看到一颗颗圆润饱满、包裹完整、囊壁均匀的微球,如同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品;失败时,则可能是形态畸形的、囊壁厚薄不均的、甚至破裂的、或者根本没有形成有效包裹的混合物,令人扼腕。
第三步,也是最终极的、无可替代的考验,是活菌测试与免疫效果验证。 这是检验一切努力是否值得的唯一标准。
云舒通过官方渠道,谨慎地获取了一些实验用的健康幼兔和猴子。她将制备好的、不同配方的包衣疫苗样品,按照计算好的剂量,喂食给这些动物。
然后,便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与密切无比的观察期。
每天,她都要亲自检查动物的精神状态、食欲、饮水量、排便情况,并定期由她亲自操作,从动物耳缘静脉或四肢浅表血管抽取少量血液,利用她独有的简易显微镜和一系列自行设计的生物化学测试方法(主要是检测血液中是否产生针对牛痘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来客观评估免疫反应是否被成功激发。
这之后,便是更具决定性的、也是最令人紧张的 “攻毒实验” 。在确认动物体内产生足够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后,用经过精确计算的、低剂量的、具有感染活性的牛痘病毒液,对接种过疫苗的动物和作为对照的、未接种疫苗的健康动物进行攻击(通常采用皮肤划痕接种病毒的方式),观察它们是否能够抵抗感染,不出现典型的牛痘病灶或仅出现极其轻微的反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她把黑火药甜成了糖请大家收藏:(m.20xs.org)她把黑火药甜成了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