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场的银色光晕在研究中心大厅缓缓流转,如同一个巨大的生命护盾,将内外隔绝成两个世界。然而,林澈站在实时监测屏幕前,眉头锁成了川字。屏幕上,那条代表感染率的曲线,在经历了连续七天的下降后,竟然再次倔强地抬起了头,像一个阴险的对手发出了嘲弄。
“病毒的适应速度超出了我们最悲观的预期。”沈雨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她指着屏幕上那条刺眼的波动曲线,“冥河病毒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变异,它们正在‘啃食’秩序场的能量边界。按照这个趋势,现有秩序场最多还能维持十天效果。”
一股无形的压力扼住了指挥中心内的空气,连仪器运行的嗡鸣声都显得格外刺耳。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即将凝固时,格桑卓玛捧着一个物件,匆匆走了进来,步伐却带着一种奇特的庄重感。
那是一个深褐色的檀木书匣,边角包裹着已经磨损的铜皮,铜锁上刻着“非大疫不得启”的古老篆文。书匣本身,就散发着岁月与秘密的气息。
“林教授,”格桑卓玛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在整理师父留下的密室时,发现了这个。它被藏在历代先师牌位后的暗格里。”
她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钥匙打开铜锁,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与奇异草药的气息弥漫开来,令人精神一振。匣内,以明黄丝绸为衬,妥帖地安置着一本纸质泛黄、边角多有残破的厚重典籍——《瘟疫论·补遗》。
林澈戴上白手套,轻轻抚过封面上那烫金却已黯淡的字迹,指尖竟传来一种奇特的、仿佛源自生命本源的温热感。“这是……明代大医吴有性《瘟疫论》的失传版本?”
“不止如此,”格桑卓玛深吸一口气,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用朱砂与墨笔交织绘制着复杂精微的人体能量图谱,旁注着密密麻麻的小楷,“这是经过明清两代至少七位匿名的医道大家增补注解的秘传本。里面不仅记载了应对历史上数次大疫的秘方、验案,还有……一些关于疫病本源,超乎寻常医学的记载。”
**第一幕:尘封的智慧——古籍的密码与启示**
研究中心立即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古籍研究专项组”,由格桑卓玛担任组长,沈雨霏带领的现代医学团队提供全力验证支持。
破译工作异常艰难。书中大量使用了生僻的古医学术语,更夹杂着道家内丹、佛家禅修、乃至一些早已失传的巫医流派的防治方法,仿佛一部古代抗疫智慧的“百科全书”。
“看这一段,”格桑卓玛指着用朱笔批注的内容,逐字解读,“‘疫邪入体,非独伤人气血,先损其卫气光环,次侵营血之基,终乱神明之本’。这‘卫气光环’的描述,与我们发现的、人体生物能量场的第一层防护完全吻合!其后的进程,也与冥河病毒先精准攻击免疫系统,再破坏血液循环,最终侵蚀中枢神经系统的路径如出一辙。”
更令人震惊的是,书中用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一种名为“尸瘟”的恐怖疫情,其症状与冥河病毒感染者的晚期表现高度相似:“患者初起憎寒发热,头痛如劈,继而斑疹隐现,色呈紫黑,终至狂躁失心,力大无穷,双目赤红,见人则噬,不辨亲疏……”
“见人则噬?”赵晴倒吸一口凉气,眼前仿佛闪过那些在隔离区内疯狂冲击屏障的晚期患者影像,“这……这描述简直就像是亲眼见过我们的病人!”
书中不仅记载了应对“尸瘟”的核心方剂——“清瘟败毒饮”的多个加减变化方,还附录了一套名为“八段锦防疫诀”的导引功法,图文并茂,详述其在“固卫气、辟邪秽”上的独特功效。
**第二幕:方剂解析——从失效到寻根**
研究团队立即行动起来,对“清瘟败毒饮”进行现代药理学分析。这个由生石膏、生地黄、犀角(古籍注明现可用水牛角浓缩粉代替)、黄连、栀子、桔梗等十八味药材组成的方剂,在古籍中被誉为“治疫第一方”,君臣佐使,配伍严谨。
“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看,这个方剂的组成确实蕴含着前人智慧。”沈雨霏展示着初步的成分分析报告,“生石膏富含硫酸钙,实验显示其提取物能一定程度抑制病毒RNA聚合酶活性;黄连中的小檗碱已被证实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水牛角提取物中的多种氨基酸肽类,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过度应答,减缓‘细胞因子风暴’……”
然而,当团队严格按照古籍记载的原方配比,采用现代工艺提取制成试剂,进行体外细胞实验时,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对冥河病毒的抑制率仅为23%,远低于现有的一些抗病毒药物。
“剂量?煎煮方法?还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关键因素?”林澈审视着令人沮丧的实验数据,陷入沉思,“古人用药,绝非简单的化学成分叠加,他们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或许奥秘就在于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