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玛库萨满则在对实验室进行简短“考察”后,表达了他的强烈质疑:“这些铁盒子(指精密仪器)发出的噪音,正在撕裂生命的能量网。你们用它们来寻找疾病的根源,就像用渔网去捕捉风,徒劳无功!”
林澈站在指挥中心的最高处,透过巨大的观察窗,看着下方广场上那群虽然物理距离接近,但认知距离却仿佛相隔光年的专家们。他深知,简单的空间聚集毫无意义,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这些截然不同的“认知语言”,翻译、融合,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认知翻译器的创造与磨合**
赵晴领导的AI团队临危受命。在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的奋战后,一个划时代的“认知翻译系统”原型被搭建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翻译器,更是一个庞大的、可自我学习的“概念映射网络”。
系统投入使用的第一个测试场景,就充满了戏剧性。在专门设立的“概念实验室”内,玛库萨满指着一株他带来的、其貌不扬的草药,通过翻译器描述:“它的灵魂是绿色的,能抚平生命之流中的淤塞与浊浪。”
AI系统经过短暂的运算,实验室一端的全息投影上,瞬间出现了这株草药的三维分子结构图,高亮标出了几个具有生物活性的碱基团,同时,另一端的生物传感器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一组培养中的、感染了冥河病毒的人类细胞,其线粒体膜电位正在快速恢复正常,细胞自噬功能显着增强。系统合成音平静地输出翻译结果:“该植物提取物中的特定生物碱,可有效调节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的膜电位,并显着增强细胞自我清理(自噬)功能,对抗病毒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
汉森博士瞪大了眼睛,他身边的生物学家已经忍不住惊呼出声:“这……这完全吻合!”
为了进一步促进理解,研究中心开辟了多个特殊的协作空间。“理性之环”配备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直觉之园”则模拟出自然生态环境,供玛库这样的传统智者进行冥想和“感知”;而“对话之桥”——一个巨大的圆形会议厅,则成为了思想碰撞的核心区域。
在林澈的巧妙安排下,汉森博士带着他的量子场论模型,与刚刚通过经络检测仪体验了“气感”流动的迪帕克大师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不可思议!”汉森博士指着自己终端上构建的能量分布模型,又对比迪帕克大师描述的“气”在十二经络中的运行轨迹,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看这些能量通道的关键节点和流向,与我的模型中量子涨落的高概率区域……高度吻合!这绝非巧合!”
迪帕克大师则微笑着指向模型中的几个关键参数:“博士,您的这些‘场强’和‘相位’,用我们的话说,正是‘阴阳’的平衡与‘五行’的生克。或许,我们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个伟大的真理。”
另一边,当玛库萨满在赵晴的耐心指导下,第一次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亲眼看到了冥河病毒那狰狞的、布满棘突的结构时,他整个人都僵住了。良久,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混合了震撼与了悟的光芒,用生硬的通用语喃喃道:“看见了……‘微不可见的邪灵’……古籍里说的,是真的。”
**第三章:数据海洋的汇流与堤坝**
技术层面的挑战接踵而至。各个研究机构带来的数据,其格式、标准、精度千差万别,仿佛来自不同维度的信息洪流,试图强行灌入同一个容器。
NASA提供了跨度五十年的太阳风粒子流和宇宙射线背景数据;欧洲疾控中心贡献了 meticulously(一丝不苟地)整理的、追溯至黑死病时期的所有重大疫情历史记录;日本海洋研究所带来了深海探测器收集到的、来自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异常低频声波信号;而玛库、迪帕克等传统智慧守护者,提供的则是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星象图谱、以及基于草药和仪式的地方性疾病应对案例……
“头儿,这简直就像要把太平洋的海水、尼罗河的河水、贝加尔湖的湖水,还有亚马逊雨林的露水,倒进同一个杯子里,”数据团队的主管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向赵晴抱怨,“它们的‘成分’完全不同,直接混合只会得到一团毫无意义的混沌。”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于赵晴团队提出的“数据湖泊”架构。他们不再强求数据的格式统一,而是允许所有原始数据保持其“原生态”存入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只为每一份数据贴上精心设计的“元数据”标签,标明其来源、类型、采集条件、置信度等。
更重要的是,团队开发了一套强大的“数据融合算法”。这套算法能够像一位拥有超凡直觉的侦探,在不同数据集之间寻找隐藏的关联线索。
当千年的疫情记录与气象学家提供的厄尔尼诺-南方振荡活动(ENSO)数据叠加时,算法清晰地勾勒出了疫情与全球气候周期性异常的关联曲线;当天文观测数据与病毒基因测序得到变异时间轴进行对比时,找到了太阳耀斑爆发周期与病毒加速变异之间的统计相关性;而当所有这些数据流,与昆仑墟能量监测网络传回的实时波动图谱进行深度耦合分析时,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令人不安的图景,开始缓缓浮出水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