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分工协作的精妙设计**
基于对问题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汇聚而来的人力资源的精准把握,林澈与战略组经过反复推演,将整个“昆仑计划”团队重组为七个专项组。每一个组,都是不同背景专家的“混合编队”,旨在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1. 溯源组**(物理学家+病毒学家+历史学家+密码学家):任务是从能量、物质、信息多个维度,追踪冥河病毒的真正起源,分析其与昆仑墟能量的内在关联机制。
**2. 预警组**(天文学家+数据科学家+气候学家+传统星象学家):目标是整合古今观测数据,建立更精准、更具前瞻性的全球疫情预测模型,试图跑在病毒变异的前面。
**3. 防治组**(西医专家+中医大师+生物工程师+草药学传承人):任务是打破门户之见,开发出融合现代分子生物学、传统医学精华和自然药物智慧的下一代防治方案。
**4. 能量组**(量子物理学家+能量医学专家+修炼传承人+高敏感体质者):专注于在能量层面深入研究病毒的作用机制,以及人体能量场、地球能量场的响应与防御可能。
**5. 生态组**(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土着智慧守护者):分析疫情与全球生态系统变迁、地质活动、乃至地球磁场的深层关系。
**6. 社会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通信专家+宗教领袖):研究疫情对社会结构、群体心理、文化信仰的冲击,并制定相应的信息传播和心理干预策略。
**7. 战略组**(各领域领军人物+决策者):负责整合所有方向的发现,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整体应对策略。
这种精妙的组合,很快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溯源组的实验室里,病毒学家在低温电镜下精细解析病毒结构时,物理学家就在旁边同步构建着描述其能量特征的量子模型;防治组的工作站前,中医大师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志愿者时,生物工程师则通过贴在志愿者身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其生理指标的微观变化;预警组的核心机房内,天文学家分析着古老的星象记录,程序员则根据其规律调整着预测算法的参数……
**第五章:突破性发现与认知革命**
协同攻关的效力,在第七天的深夜,结出了第一颗震撼世界的硕果。
在“理性之环”的核心实验室,汉森博士的团队利用超高灵敏度粒子探测器,捕捉到了一段来自冥河病毒样本内部的、极其微弱但规律异常的量子信号。几乎在同一时刻,隔壁“直觉之园”内静坐的玛库萨满,猛地睁开双眼,通过紧急通讯频道报告:“我‘看’到了!那病毒的核心,有一小片……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黑暗’,它在模仿,在学习,在按照一个外来的节奏跳动!”
沈雨霏带领的生物团队,则通过基因序列的深度比对,发现了一段隐藏在非编码区的、结构完美到违背自然选择规律的“设计痕迹”。
三方数据被实时输入认知翻译系统。片刻的沉默后,系统合成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凝重语气的声调输出结论:
“综合判断:目标‘冥河病毒’非纯粹自然进化产物。其核心遗传序列中存在高度疑似人工设计的‘能量响应开关’,该开关的激活状态,与昆仑墟能量波动频谱呈现……完美同步。置信度:98.7%。”
汉森博士脸色苍白,喃喃道:“上帝……它就像……就像一个被远程操控的纳米机器人,有人在用昆仑墟的能量,‘遥控’它的变异方向和致病性!”
与此同时,预警组通过数据融合算法,挖掘出了一个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规律。数据可视化图表清晰地显示,历史上每次昆仑墟能量峰值出现时,伴随的全球性大疫,其传播速度、变异能力、致死率都在呈现阶梯式上升。
“从黑死病到天花,从西班牙流感到现在的冥河病毒,”数据科学家指着那条不断抬升的曲线,声音干涩,“这不像是自然进化,更像是一种……一种针对生物武器的‘迭代测试’。有什么东西,在一次次的学习中,变得更善于攻击人类文明这个复杂的系统。”
危机中也孕育着希望。防治组传来了好消息。通过结合现代基因工程技术、阿育吠陀的排毒理论、以及玛库提供的几种亚马逊特有植物的提取物,他们成功开发出了第一代“智能自适应疫苗”原型。这种疫苗的核心是一种经过改造的信使RNA,它能根据入侵病毒棘突蛋白的变异情况,在体内自动指导合成相应的中和抗体,就像一支拥有“实时情报”和“动态战术”的免疫特种部队。
**第六章:危机中的分歧与理念冲突**
然而,就在研究取得系列突破,所有人都看到一线曙光时,团队内部却因最终应对方案的抉择,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