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得到初步确认,并被正式任命为技术教官,林枫肩头的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具体和迫切了。他现在不再是需要被审查的“外人”,而是要对这支队伍战斗力负责的“自己人”。王猛和战士们期待的目光,如同无形的鞭子,催促着他必须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庆祝胜利的短暂喧嚣过后,窑洞里的“兵工作坊”再次成为了林枫的战场。只是,这一次,他的心境已然不同。他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隐藏知识,而是可以相对放开手脚,将现代军事理念和工程思维,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现的方式,灌输给身边的战士。
他的“课堂”也不再局限于孙老蔫、赵虎等少数几人。在王猛的支持下,全排但凡有点文化基础(主要是认字)或者手巧的战士,都被轮流安排来听课和动手实践。李铁柱成了他的固定助教,负责维持秩序和准备材料。
清晨,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寒气,窑洞里已经坐满了人。战士们席地而坐,目光齐刷刷地落在站在石板前的林枫身上。他的右臂虽然还吊着,但身姿挺拔,眼神专注,自有一股沉稳的气度。
“同志们,”林枫的声音清晰地在窑洞里回荡,他没有直接讲技术,而是先抛出了一个概念,“以前咱们打仗,很多时候凭的是不怕死的勇气,这非常重要!但今天,我想跟大家讲另一个东西,叫‘知识’。”
他拿起一块普通的石头,又拿起一块边缘锋利的燧石:“同样是石头,这块只能扔出去砸人,这块却能用来取火,甚至做成刀子。区别在哪?在于我们是不是了解它的特性,会不会利用它。”
“打鬼子也是一样!”林枫的目光扫过众人,“光有勇气不够,我们还得了解手里的枪,了解鬼子的弱点,了解地形天气,用脑子打仗!知识,就是另一种战斗力,一种能让咱们少流血、多杀敌的战斗力!”
这番开场白,浅显易懂,却又蕴含着全新的理念,让这些大多出身贫苦、没读过多少书的战士们感到既新奇又振奋。
理论铺垫之后,林枫开始切入实际。他讲的第一课,是最基础的——枪。
他没有讲复杂的结构原理,而是从战士最熟悉的射击开始。
“很多同志说,鬼子的三八大盖打得准,打得远。为什么?”林枫在黑板上画出了三八式步枪和汉阳造步枪的枪管和子弹示意图(当然是极度简化的),“大家看,鬼子的子弹细长,我们的子弹短粗。细长的子弹飞出去更稳,像扔标枪;短粗的子弹一开始快,但容易翻跟头,像扔石头子。”
他用最朴素的比喻,解释了空气动力学和弹道稳定的基本概念。
“那咱们的枪就打不准了吗?”有战士忍不住问道。
“当然不是!”林枫肯定地说,“咱们的枪有自己的优点,近距离威力大。但要想打得远,打得准,就得想办法让子弹飞得更稳。”
他拿起一支老旧的汉阳造,指着枪管说:“关键之一,在这里面。枪管里有叫做‘膛线’的螺旋线,它让子弹旋转起来,像小孩抽的陀螺,转起来就稳了。”
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让所有战士目瞪口呆的建议:“所以,要想提高射击精度,第一件事,不是练枪法,而是先爱护好你的枪!特别是枪管,绝对不能碰、不能磕、不能沾泥土!每次打完仗,必须用通条蘸油,把里面的火药残渣擦干净!膛线干净了,子弹才能转得稳,打得准!”
“啊?擦枪比练瞄准还重要?”不少战士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在他们以往的观念里,枪法就是靠子弹喂出来的,苦练瞄准才是正道。
“一样重要!”林枫斩钉截铁地说,“枪是你的兄弟,你不好好待它,它关键时刻就会卡壳,就会打不准!从今天起,每个人必须学会保养自己的枪!我会检查!”
他立下了第一条规矩。接着,他又讲解了如何利用简易工具校准表尺的误差,如何根据距离估算提前量,甚至如何利用风声和光线判断射击环境。
这些知识,对于现代士兵来说是常识,但对于此时的游击队来说,无疑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战士们听得如饥似渴,眼神越来越亮。
理论讲解之后,是更吸引人的实践环节。林枫的重点,依然放在“土法创新”上。
他改进了制造黑火药的比例,通过反复试验,找到了硝、硫、炭的最佳配比,使得爆炸威力提升了近三成。他设计了模具,将之前随意填装铁屑石子的手榴弹,改造成了预制破片刻槽的壳体,大大增加了破片数量和均匀性。
最让战士们称奇的,是他利用缴获的鬼子钢盔、汽油桶和有限的炸药,改造出的两种新式“武器”。
一种是被战士们戏称为“铁喷子”的霰弹枪。他将一根粗钢管固定在木托上,内部结构极其简单,发射填充了铁砂、碎玻璃的纸壳弹,射程虽近,但近距离威力惊人,非常适合山林埋伏和村落巷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铁血时代:我的1940请大家收藏:(m.20xs.org)铁血时代:我的1940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