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可鼓励僧团于寺庙周边开垦荒地,兴办义学、医寮,身体力行,以实际善举感化民众,使其知仁义,沐王化!”
“第二,”礼部尚书孙慎行深吸一口气,抛出了更惊人的提议,“迁徙圣裔,扎根儒教!臣冒死恳请陛下,特旨征召山东曲阜孔府圣裔,择其贤能博学、分支繁盛者一脉,举族迁徙,安置于安夷省省治'归化府'(原京都)!”
举殿皆惊!连御座上的天启帝,眉头也微微挑动了一下。
“敕建孔庙,规制依曲阜之例!赐予良田美宅,令其于归化府开馆授徒,传播儒家仁、义、礼、智、信之核心要义,教导忠君爱国(忠于大明皇帝)、孝悌仁爱、华夷之辨!让孔圣之光辉,直接照耀东瀛之地,从文化根源上,使其'再中国化'!此举意义深远,可使东瀛士民,知王道之正统,明华夷之大防!”
礼部尚书孙慎行此言,可谓将文化同化推向了极致。派遣十万僧人,已是空前之举,耗费钱粮无数;迁徙孔圣直系后裔至新附之地,更是闻所未闻,必将引起曲阜孔府乃至天下读书人的巨大震动!
支持者如次辅李邦华,立即出列声援:“陛下!礼部孙尚书之策,虽看似激进,耗费甚巨,然实为治本之方!东瀛慕华千年,然终隔一层,未能真正化为华夏。今借此千载难逢之契机,以雷霆万钧之势,输入我核心文化之两翼——佛之慈悲、儒之仁礼,双管齐下,刚柔相济,潜移默化,假以时日,必能革除其暴戾之气,使其民心真正归附,视我大明为父母之邦!此乃一劳永逸之策也!”
然而,反对和担忧的声音同样强烈。
翰林院侍讲学士文震孟颤巍巍出列:“陛下!万万不可啊!孔圣后裔,国之重器,岂可轻离故土?曲阜孔裔虽然被撤销衍圣公头衔,但乃儒教根脉所在,圣裔举族外迁,恐动摇天下士林之心!且东瀛新附,夷性未测,若圣裔有丝毫闪失,我等如何向天下读书人交代?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则忧心忡忡:“十万僧众东渡,钱粮何出?管理何人?若其中有宵小之辈,借传教之名,行聚众之实,甚或与当地残余势力勾结,岂非遗患无穷?如此大规模之文化输入,若操之过急,恐非但不能归化其心,反会激起强烈反弹,酿成民变!”
就在朝堂之上争论激烈,互不相让之际,衍圣公孔贞运稳步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新晋衍圣公身上。
孔贞运神色肃穆,向御座深施一礼:“臣以为,孙尚书此议,实为安邦定国之良策。曲阜孔府先前确有负圣恩,行差踏错,如今正该借此机会,令其戴罪立功。臣愿亲往曲阜,晓以大义,劝说北孔族人东渡瀛洲,以圣学教化东瀛百姓,将功补过。”
他环视群臣,继续道:“圣人之道,当随王化而行。今陛下欲将圣贤之道播于东瀛,此乃千秋伟业。北孔若能担此重任,既可彰显陛下宽仁,又可令圣学广布海外,实为两全之策。”
户部尚书毕自严见状,立即出列支持:“衍圣公深明大义,此议甚善!北孔若能东渡,既可化解其在曲阜之尴尬处境,又可彰显陛下圣德,更可令圣学远播,实乃三全其美!”
天启皇帝朱啸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良久,他缓缓抬起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诸卿所议,皆有道理。”皇帝的声音沉稳,带着决断前的凝重,“东瀛之武士道,实为一柄双刃剑。其凝聚之力、悍勇之气,若能导之以正,可为帝国开疆拓土之利器;若任其发展,或引导失当,则为分裂叛乱之祸根。礼部之策,正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根本上改造此刃,使其为我所用。”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孙慎行和李邦华:“朕意已决!准礼部所奏!”
“着礼部、僧录司、衍圣公府即刻详议章程,尽快推行!弘法高僧,由朝廷协调各寺院,遴选自愿者,朝廷给予度牒、路费、建寺资助,并派兵护送至各指定地点。
孔圣后裔迁徙一事,”他顿了顿,语气加重,“特命衍圣公孔贞运亲赴曲阜,主持北孔东渡事宜。迁徙之圣裔一脉,赐'绍圣公'封号,世袭罔替,于归化府所建孔庙,规制等同曲阜,赐予祭田千顷,务必使其安心在东瀛扎根,传播圣道,教化夷民!此乃国策,关乎帝国东疆千年安稳,望诸卿同心协力,勿存疑虑!”
喜欢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